杂交籼稻育种过程中的植株农艺性状的演变(英文)

被引:2
作者
王丹英 [1 ]
徐春梅 [1 ]
袁江 [1 ,2 ]
魏兴华 [1 ]
廖西元 [1 ]
章秀福 [1 ]
机构
[1] 中国水稻研究所
[2]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杂交籼稻; 品种改良; 农艺性状;
D O I
10.16175/j.cnki.1009-4229.2011.08.025
中图分类号
S51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杂交籼稻育种过程中的植株农艺性状的演变。[方法]选择过去30年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大面积推广的23个杂交籼稻品种为实验材料,在相同的大田管理和栽培条件下,比较各杂交组合的单株产量和形态特征,并对各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杂交籼稻组合的演替过程中,尽管株高、千粒重和每穗粒数有少许增加,但单株有效穗数下降,引起单株产量和生物量降低;单茎的茎鞘、叶片、穗重增加,抽穗后叶片的光合能力增强。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生物量和每穗粒数与单株产量呈显著相关,其中,生物量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杂交稻的育种和栽培中,在强调单个有效穗的大穗优势的同时,必须注重品种的分蘖发生能力,建立适宜的群体密度以获取高产。
引用
收藏
页码:1149 / 1152+1178 +117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M].林世成;闵绍楷 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稻作的理论与技术.[M].[日]松岛省三 著;庞诚 译.农业出版社.1979,
[3]   早籼稻品种遗传改良进程中株型的演变特征 [J].
袁江 ;
王丹英 ;
丁艳锋 ;
廖西元 ;
章秀福 ;
王绍华 .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 (03) :277-281
[4]   早籼稻品种更替过程中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 [J].
袁江 ;
王丹英 ;
廖西元 ;
丁艳锋 ;
邵国胜 ;
徐春梅 ;
彭建 ;
王绍华 ;
章秀福 .
作物学报, 2008, (11) :2041-2045
[5]   我国杂交水稻主栽品种的演变 [J].
王丹英 ;
邵国胜 ;
徐春梅 ;
徐锡虎 ;
章秀福 .
中国稻米, 2008, (02) :1-3
[6]   利用农垦58衍生系研究浙江省晚粳产量和植株形态的改良 [J].
王丹英 ;
章秀福 ;
李华 ;
徐春梅 ;
钱前 ;
廖西元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12) :2903-2909
[7]   吉林省47年来粳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化 [J].
武志海 ;
徐克章 ;
赵颖君 ;
何小亮 ;
王晓玲 ;
凌凤楼 .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05) :507-512
[8]   黄淮地区不同粳稻品种株型、产量与品质的比较分析 [J].
杜永 ;
王艳 ;
王学红 ;
孙乃立 ;
杨建昌 .
作物学报, 2007, (07) :1079-1085
[9]   中籼水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演进特征研究 [J].
杨建昌 ;
王朋 ;
刘立军 ;
王志琴 ;
朱庆森 .
作物学报, 2006, (07) :949-955
[10]   我国水稻品种改良过程库源特征的变化 [J].
黄育民 ;
陈启锋 ;
李义珍 .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3)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