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45块储层流动单元

被引:7
作者
李军辉 [1 ]
卢双舫 [1 ]
柳成志 [1 ]
李笑梅 [2 ]
苏鹤成 [3 ]
杨雨 [4 ]
机构
[1]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海石油基地集团监督监理技术公司油田技术中心
[4]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
关键词
锦45块油田; 储层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BP网络技术; 模糊综合判别; 油田;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09.02.015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正确地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参数的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应用BP网络技术对流动单元进行预测。研究表明,本区储层可以划分为Ⅰ、Ⅱ、Ⅲ、Ⅳ4类流动单元:其中Ⅰ类是该区储集性能最好的储层流动单元,虽然开发程度较高,大部分井已经关闭,但个别井目前仍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Ⅱ类是该区储集性能较好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的程度较低,还存有一定的剩余油,是目前油田生产的主要区域;Ⅲ类是该区储集性能较差的流动单元,开发效果一般,动用程度较差,所以是油田进一步挖潜的区域;Ⅳ类是该区储集性能最差的流动单元,原始含油性很差,因此不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对各类流动单元特征进行了精细的分析,为油田综合治理提供了详细的地质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90 / 19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马岭油田中—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J].
谭成仟 ;
赵昌伟 ;
刘池阳 .
石油物探, 2007, (01) :20-23+13
[2]   升平油田升132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J].
朱建伟 ;
刘招君 ;
董清水 ;
何玉平 ;
黄湘通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01) :67-72
[3]   地层的自动分级对比技术 [J].
潘保芝 ;
薛林福 ;
李舟波 ;
陶宏根 ;
王鹏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1, (04) :391-394
[4]   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J].
刘吉余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3) :303-306
[5]   动态流动单元研究 [J].
阎长辉 ;
羊裔常 ;
董继芬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9, (03) :66-68
[6]   储层微相及砂体预测模型 [J].
杜启振 ;
侯加根 ;
陆基孟 .
石油学报, 1999, (02) :53-58+5-6
[7]  
神经网络系统理论[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焦李成著, 1990
[8]  
Flow unit concept-integrated approach to reservoir description for engineering projects .2 Ebanks W J Jr. AAPG Annual Meeting, AAPG Bulletin .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