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玛扎塔格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及构造学意义

被引:5
作者
司家亮 [1 ]
李海兵 [1 ]
裴军令 [2 ]
孙知明 [2 ]
潘家伟 [1 ]
邱祝礼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环境演变; 构造意义; 第四纪; 玛扎塔格; 塔里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塔里木盆地腹地玛扎塔格地区最近发现了完好出露的新生代连续沉积地层,其中第四系主要为细粒湖相沉积,从而提供了最新的来自盆地内部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载体。在详细野外考察基础上,沿厚约140m的剖面采集两百多块样品,本文报道了野外考察结果和样品碳氧稳定同位素数据,以期初步探讨盆地新生代晚期环境变化及相应的构造意义。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在玛扎塔格地区有清楚显示,主要表现为沉积组合的显著不同,湖相沉积物氧碳同位素数据(δ18O和δ13C)则呈现周期性波动震荡特征,并呈现出明显的反相关特征,尤其剖面最上部出现显著的δ18O负偏和δ13C正偏,可能暗示了一次较为极端的气候异常事件,或说明冰雪融水的影响逐步加深,说明积雪源区向沉积区的扩展。玛扎塔格地区广泛发育的第四纪湖相沉积和山前地带沉积特征明显不同,说明了区域构造运动的显著不均一性,作为西昆仑北缘冲断带的前锋部位,玛扎塔格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间为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且目前可能仍在持续进行。
引用
收藏
页码:321 / 33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 [1] 塔里木盆地腹地玛扎塔格山隆升时限探讨及其环境意义
    裴军令
    李海兵
    孙知明
    司家亮
    邱祝礼
    潘家伟
    赵越
    任晓娟
    [J]. 岩石学报, 2011, 27 (01) : 333 - 343
  • [2] 晚新生代塔里木盆地中西部地区磁性地层与环境演化
    孙东怀
    陈发虎
    易治宇
    朱彦虎
    王鑫
    张月宝
    李再军
    王飞
    韩飞
    张焱
    [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4) : 1 - 6
  • [3] Uplift of Northwest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Indicated by Zircon LA ICP-MS U-Pb Dating of Conglomerate from Mazartagh, Tarim Basin[J]. 司家亮,李海兵,裴军令,潘家伟.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09(02)
  • [4] 上新世-第四纪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柴达木中部鸭湖剖面孢粉和盐类化学指标证据
    方小敏
    吴福莉
    韩文霞
    王亚东
    张玺正
    张伟林
    [J]. 第四纪研究, 2008, (05) : 874 - 882
  • [5]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沉积岩古流向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裴军令
    孙知明
    李海兵
    司家亮
    潘家伟
    刘静
    刘雪刚
    赵越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7) : 1613 - 1620
  • [6] 克里雅河河谷地貌与塔里木盆地早—中更新世大湖环境
    潘燕兵
    黎敦朋
    郭芳芳
    何哲峰
    裴军令
    刘健
    赵越
    [J]. 地质通报, 2008, (06) : 814 - 822
  • [7]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隆升特征——来自西昆仑山前盆地的沉积学证据
    司家亮
    李海兵
    Laurie BARRIER
    Jerome VAN DER WOERD
    孙知明
    裴军令
    潘家伟
    [J]. 地质通报, 2007, (10) : 1356 - 1367
  • [8]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葛肖虹
    任收麦
    马立祥
    吴光大
    刘永江
    袁四化
    [J]. 地学前缘, 2006, (06) : 118 - 130
  • [9] 中国西部不同类型冰川区积雪及其融水径流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时空变化及其气候效应
    何元庆
    庞洪喜
    卢爱刚
    章典
    张忠林
    宁宝英
    宋波
    赵井东
    院玲玲
    [J]. 冰川冻土, 2006, (01) : 22 - 28
  • [10] 环境同位素记录中共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分馏差值的影响
    曾承
    余俊清
    [J]. 盐湖研究, 2004, (02) : 14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