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MM资料的高原涡与西南涡引发强降水的对比研究

被引:31
作者
蒋璐君 [1 ,2 ]
李国平 [1 ]
王兴涛 [3 ]
机构
[1] 不详
[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3] 不详
[4] 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5] 宜昌三峡机场
[6] 不详
关键词
西南涡; 高原涡; TRMM卫星; 降水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P412.27 [卫星探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探测结果结合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7日四川、重庆地区的一次西南涡强降水系统和2008年7月21日四川东部的东移高原涡强降水系统的三维结构特征、雨顶高度以及降水廓线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降水过程均是发生在西南—东北向的水汽辐合带中,且降水云群均位于低涡的东南方。(2)两次强降水在水平结构上均表现为由一个主降水雨带和多个零散降水云团组成,高原涡强降水过程比西南涡强降水的降水强度和范围都要大。降水雷达探测到的两个中尺度降水系统均以降水范围大、强度弱的层云降水为主,但对流性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较大,其中西南涡降水中对流降水所占比例比高原涡的大,对总降水率的贡献也大。(3)垂直结构上:两次强降水的雨顶高度均是随地表雨强的增加而增加,且最大雨顶高度接近16 km,但西南涡强降水中的雨顶高度比高原涡更高,说明西南涡降水过程中对流旺盛程度强于高原涡。(4)两次强降水中雨滴碰并增长过程以及凝结潜热的释放主要集中在8 km以下,但8 km以上西南涡降水变化大于高原涡,且前者在8~12 km高度层的降水量对总降水量贡献百分比大于后者。
引用
收藏
页码:249 / 25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的夏季亚洲对流与层云降水雨顶高度气候特征 [J].
傅云飞 ;
曹爱琴 ;
李天奕 ;
冯沙 ;
郑媛媛 ;
刘勇 ;
张爱民 .
气象学报, 2012, 70 (03) :436-451
[2]  
Diurnal varia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as revealed by TRMM satellite data[J]. MAO JiangYu* & WU GuoXio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LASG),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2(04)
[3]   加热和水汽对两例高原低涡影响的数值试验 [J].
宋雯雯 ;
李国平 ;
唐钱奎 .
大气科学, 2012, 36 (01) :117-129
[4]   用PR资料分析热带气旋卡特里娜降水特征 [J].
游然 ;
卢乃锰 ;
邱红 ;
李小青 .
应用气象学报, 2011, (02) :203-213
[5]   基于TRMM卫星探测对宜宾夏季两次暴雨过程的比较分析 [J].
李德俊 ;
李跃清 ;
柳草 ;
林莉 .
气象学报, 2010, 68 (04) :559-568
[6]   基于TRMM卫星对一次华南飑线的闪电活动及其与降水结构的关系研究 [J].
袁铁 ;
郄秀书 .
大气科学, 2010, 34 (01) :58-70
[7]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07.7”川南特大暴雨的诊断研究 [J].
李德俊 ;
李跃清 ;
柳草 ;
顾清源 .
暴雨灾害, 2009, 28 (03) :235-240
[8]   引发川东暴雨的西南低涡演变特征个例分析 [J].
于波 ;
林永辉 .
大气科学, 2008, (01) :141-154
[9]   热带测雨卫星综合探测结果之“云娜”台风降水云与非降水云特征 [J].
傅云飞 ;
刘栋 ;
王雨 ;
宇如聪 ;
徐幼平 ;
程锐 .
气象学报, 2007, (03) :316-328
[10]   TRMM卫星对一次冰雹降水过程的观测分析研究 [J].
何文英 ;
陈洪滨 .
气象学报, 2006, (03) :364-376+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