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孕震环境: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得到的结果

被引:44
作者
刘启元
王峻
陈九辉
李顺成
郭飚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1976年唐山大地震; 地震成因; 地壳上地幔结构; 接收函数; 流动地震台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1976-07-28唐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大地震。为什么在华北古老克拉通内部的唐山地区能够发生如此的大地震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否会在唐山地区再次出现同样的破坏性地震值得认真研究。利用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和接收函数反演方法,我们研究了唐山地区60 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由活动断裂切割的唐山断块与周围介质存在明显差异,围限唐山断块的断裂均为超壳的活动断裂;(2)唐山大震区中上地壳具有明显的非均匀壳内低速体;(3)该地区壳幔界面表现为明显的断块式隆升,与两侧相比,唐山菱形地块下方的上地幔顶部异常隆起的高度达到10 km左右,下伏的上地幔具有异常的非均匀结构;(4)唐山大震区可能有幔源物质较大规模的侵入,形成了中、上地壳内的低速体。由于较已往的研究结果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我们得到了一些以往尚未发现的有关唐山地区深部结构的异常特征;(5)首都圈地区内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地点绝非偶然,它们均与其相应的深部构造背景密切有关,这为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提供了可能。根据本文结果,我们认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主因源于上地幔的垂向运动变形及壳幔之间物质及能量的交换,区域水平向应力场为次要作用。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能够在我国华北古老克拉通地区发生7级以上强震,在唐山地区再次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值得给予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引用
收藏
页码:205 / 2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21]   唐山地震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结构的关系 [J].
薛志照 .
地震地质, 1986, (03) :69-78
[22]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 [J].
李绍柄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02) :56-62
[23]   岩石膨胀的三维本构关系和1976年唐山地震前垂直形变的有限元模拟 [J].
林邦慧 ;
王新华 ;
梅世蓉 ;
胡小幸 .
中国地震, 1986, (01) :24-34
[24]   唐山地震区的地壳结构及大陆地震成因的探讨 [J].
曾融生 ;
张少泉 ;
周海南 ;
何正勤 .
地震学报, 1985, (02) :125-142
[25]   唐山地震孕育过程的数学模拟——(二)地震孕育过程的数学模拟 [J].
郑治真 ;
刘元壮 ;
胡祚春 .
地震研究, 1984, (03) :263-274
[26]   唐山地震震源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三维有限单元法在计算震源应力场中的应用 [J].
宋惠珍 ;
高维安 ;
孙君秀 ;
蒋伟 .
西北地震学报, 1982, (03) :49-56
[27]   唐山7.8级地震的地壳垂直形变 [J].
张祖胜 ;
谢觉民 ;
徐峰壮 ;
彭苏崑 .
地球物理学报, 1981, (02) :182-191
[28]   唐山地震前地壳的异常隆起及无震蠕动 [J].
张郢珍 .
地震学报 , 1981, (01) :11-22
[29]   唐山地震的震源机制 [J].
李钦祖 ;
张之立 ;
靳雅敏 ;
于新昌 ;
李志勇 .
地震地质, 1980, (04) :59-67
[30]   唐山地震的破裂过程及其力学分析 [J].
张之立 ;
李钦祖 ;
谷继成 ;
靳雅敏 ;
杨懋源 ;
刘万琴 .
地震学报, 1980, (02) :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