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0 条
大别-苏鲁构造带三叠纪碰撞缝合线的位置
被引:24
作者:

索书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游振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来源:
关键词:
大别-苏鲁构造带;
超高压-高压变质作用;
缝合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别 -苏鲁构造带内超高压 (UHP)和高压 (HP)变质岩石的分布和不同构造岩石单位间的关系表明 ,三叠纪中朝与扬子克拉通碰撞及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形成时的古缝合线 ,位于大别地块的北缘 ,沿八里畈—磨子潭—晓天一线展布 ,在苏鲁地区 ,五莲 -烟台断裂代表被强烈改造了的古缝合线的位置 .大别山北部霍山县与岳西县交界地区以及舒城、桐城和潜山县交界地区UHP和HP单位岩石的大面积分布 ,说明水吼 -五河断裂不是UHP和HP榴辉岩相岩石的北限 ,因而 ,不代表缝合线位置 ,“南大别”与“北大别”地体的划分地质意义是不明确的 .同时 ,大别山北部的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岩石块体群 ,包括变形的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组合及未变形的辉石岩、角闪辉石岩和辉长岩组合 ,前者与榴辉岩相岩石有相同的变形变质及几何学特征 ,后者是燕山期侵入体 (12 3~ 130Ma) ,因此 ,不是“变质蛇绿混杂岩” ,也不代表三叠纪陆 -陆碰撞时期古缝合线 .强调指出 ,准确地鉴别三叠纪碰撞缝合线位置 ,是正确理解UHP和HP岩石形成及折返动力学过程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111 / 1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变形及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过程[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1) : 9 - 17索书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游振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 [2] 桐柏-大别山区高压变质相的构造配置[J]. 地学前缘, 1999, (04) : 237 - 244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张泽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4] 大别造山带岳西沙村镁铁-超镁铁岩体的锆石U-Pb年龄[J]. 科学通报, 1999, (19) : 2110 - 2114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侯振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合肥李惠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合肥陈江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合肥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阮俊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合肥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5] 豫南─鄂北大别山北部高压角闪石榴辉岩的研究[J]. 地质科学 , 1997, (04) : 409 - 422刘景波,国连杰,吴颍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不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6] 北大别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J]. 科学通报 , 1997, (17) : 1832 - 1836魏春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单振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张立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王式洸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常宗广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不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 [7] 大别山-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年代学——Ⅱ.锆石U-Pb同位素体系[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3) : 200 - 206李曙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李惠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陈移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肖益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刘德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
- [8]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 193 - 200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于在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系孙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系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郭安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系
- [9] 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J]. 地质学报, 1992, (01) : 1 - 14+97徐树桐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江来利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张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 [10] 大别山北麓的石炭系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地质学报, 1991, (01) : 17 - 26马文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