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避行为及其裁判方法

被引:61
作者
王军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
关键词
规避法律; 虚伪表示; 名不副实; 变相;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D922.28 [金融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030103 ;
摘要
我国法院在审理投融资领域的避法行为时已做到将其与虚伪表示相区别,承认避法行为的价值中性,通过归类法对不同避法行为分别处理。归类处理的过程中隐含着法律行为解释、法律解释或类推适用。但裁判文书对解释理由经常欠缺充分说明,随意处理各种解释方法的位阶关系;类推适用隐晦不清,有扩大化甚至滥用的危险。处理虚伪表示和避法行为均借助"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名为实为"、"变相"等术语,容易将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混为一谈,模糊或掩盖了法律方法。法律方法上的模糊和紊乱,极大地削弱了法院对避法行为进行实质性审查和判断的理性基础,削弱了个案裁判和规则本身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28 / 648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2]   反思与完善:资产收益权信托之检视——兼析安信信托“昆山纯高”案 [J].
胡伟 .
华北金融, 2013, (08) :15-19
[4]  
“对赌协议”第一案分析.[J].彭冰;.北京仲裁.2012, 03
[6]   支付宝VIE生死局 [J].
苏龙飞 .
经理人, 2011, (08) :93-97
[7]   浅析表外融资的类型及形成 [J].
马洪达 ;
于珊 .
财务与会计, 2010, (08) :31-31
[8]   公司借贷法律问题研究 [J].
蒙瑞华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0, 12 (02) :64-69
[9]   中国对红筹上市政策态度变化的分析 [J].
肖昕 .
创新科技, 2010, (03) :24-26
[10]   表外融资的几种形式 [J].
赵丽文 .
包钢科技, 2005, (05)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