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青山“砂山”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指示

被引:15
作者
杨勇 [1 ]
李长安 [2 ]
胡思辉 [3 ]
霍炬 [1 ]
孙浩 [1 ]
王秋良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青山“砂山”; 粒度; 风成;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8.03.006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根据代表性的武汉青山"砂山"的粒度分析探讨"砂山"的成因。结果表明:剖面砂颗粒含量较高,平均达59%,粗粉砂约23%,细粉砂约11%,黏土含量少。粒度参数特征与典型沙丘砂一致,频率分布曲线为双峰,概率累积曲线为两段式,部分层位三段式,跃移质含量高,显示风积成因,C—M图及结构参数散点图与河流沉积物差别明显,判别分析结果正负夹杂。综合看来,"砂山"是末次冰期时出露的河流沉积物经风力吹扬、搬运,在长江南岸堆积而成。
引用
收藏
页码:487 / 49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毛乌素沙地北缘5.8~4.5 cal kaBP的沉积旋回 [J].
隆浩 ;
马海州 ;
王乃昂 ;
李育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1-6
[2]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J].
于学峰 ;
周卫健 ;
刘晓清 ;
郑艳红 ;
宋少华 .
沉积学报, 2006, (06) :864-869
[3]   萨拉乌苏河流域萨拉乌苏组沙丘砂沉积特征 [J].
欧先交 ;
李保生 ;
靳鹤龄 ;
吴正 ;
温小浩 ;
董光荣 ;
曾兰华 ;
欧阳椿陶 ;
杨艺 ;
刘宇飞 .
地理学报, 2006, (09) :965-975
[4]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 [J].
乔彦松 ;
郭正堂 ;
郝青振 ;
尹秋珍 ;
袁宝印 ;
刘东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7) :646-653
[5]   长江中游砂山的粒度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J].
胡思辉 ;
袁胜元 ;
霍炬 ;
李长安 .
地质科技情报, 2006, (01) :35-40
[6]   黄土高原古土壤成土过程的特异性及发生学意义 [J].
胡雪峰 ;
鹿化煜 .
土壤学报, 2004, (05) :669-675
[7]   中原邙山黄土与末次间冰期以来古季风特征 [J].
蒋复初 ;
王书兵 ;
赵志中 ;
傅建利 .
地质论评, 2004, (05) :554-560
[8]   秦皇岛市海岸风成沙丘的研究 [J].
祁兴芬 ;
庄振业 ;
韩德亮 ;
刘志杰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4) :617-624
[9]   长江中游砂山形成的年代及成因研究 [J].
杨超 ;
黄长生 ;
李长安 ;
赵欣 .
地质力学学报, 2003, (02) :176-182
[10]   江西彭泽末次冰期风沙沉积序列的磁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刘健 ;
朱日祥 ;
葛宗诗 ;
李绍全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8) :626-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