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14
作者
王德朝
张进江
杨雄英
戚国伟
机构
[1]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晚新生代; 吉隆盆地; 青藏高原隆升; 构造与气候耦合;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09.013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位于喜马拉雅北麓的晚新生代吉隆断陷盆地,在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沉积了总厚约300 m的河湖相地层。根据沉积学、碳氧同位素及控盆构造分析,结合已有的古生物学孢粉学资料,恢复了晚新生代盆地构造控制、沉积环境、气候变动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了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动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指出盆地由早期半封闭型断陷湖盆,中期开放型湖盆,向后期封闭型湖盆的演化。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西藏吉隆盆地新近纪孢粉组合及古地理研究 [J].
孙黎明 ;
阎同生 ;
唐桂英 ;
丁小燕 ;
王瑞君 ;
田立富 .
中国地质, 2007, (01) :49-54
[2]   青藏高原东北部阶段性变形隆升:西宁、贵德盆地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记录 [J].
方小敏 ;
宋春晖 ;
戴霜 ;
朱迎堂 ;
高军平 ;
张伟林 .
地学前缘, 2007, (01) :230-242
[3]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J].
葛肖虹 ;
任收麦 ;
马立祥 ;
吴光大 ;
刘永江 ;
袁四化 .
地学前缘, 2006, (06) :118-130
[4]   地震层析对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认识 [J].
薛光琦 ;
宿和平 ;
钱辉 ;
姜枚 .
地质学报, 2006, (08) :1156-1160+1237
[5]   初论西藏过铝花岗岩 [J].
廖忠礼 ;
莫宣学 ;
潘桂棠 ;
朱弟成 ;
王立全 ;
赵志丹 ;
江新胜 .
地质通报, 2006, (07) :812-821
[6]   西藏普兰、吉隆沟一带藏南拆离构造新认识 [J].
张振利 ;
孙肖 ;
李广栋 ;
张计东 ;
刘洪章 ;
专少鹏 ;
魏文通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02) :1-6
[7]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J].
郑度 ;
姚檀栋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5) :451-458
[8]   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 [J].
张培震 ;
郑德文 ;
尹功明 ;
袁道阳 ;
张广良 ;
李传友 ;
王志才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5-13
[9]   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与黄土高原构造侵蚀 [J].
马润勇 ;
彭建兵 ;
刘利年 ;
潘爱芳 .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05) :9-15
[10]   初论构造-地表过程-气候耦合系统 [J].
李建彪 .
地质科技情报, 2005, (03)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