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夏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55
作者
崔艳华
邱丽娟
常汝镇
吕文河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黄淮夏大豆; 遗传多样性; SSR;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 4 9对SSR引物和 14个农艺性状对 96份黄淮夏大豆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以了解黄淮夏大豆产区的资源多样性状况 ,为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帮助。结果表明 ,SSR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布范围为 1.0 70 0~2 .7310 ,Simpson指数分布范围为 0 .5 313~ 0 .92 0 3;14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 1.1912 ,Simpson指数的平均值为 0 .6 0 79,可见黄淮夏大豆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96份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分子数据聚类结果均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根据农艺性状聚类时 ,可根据种皮色将材料划分为 2大类群。种皮色、生育期、粒大小相同的材料聚在一起 ,说明在对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进行分类时 ,将种皮色、生育期、粒大小等作为进一步分组的依据是有效的 ,能够反映大豆的遗传特点以及区域特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大豆预选核心种质代表性样品遗传多样性研究.[D].谢华.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 02
[2]  
中国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AFLP指纹分析及生态群体遗传关系研究.[D].田清震.南京农业大学.2000, 01
[3]   中国大豆(Glycine max)核心种质构建Ⅰ.取样方法研究 [J].
邱丽娟 ;
曹永生 ;
常汝镇 ;
周新安 ;
王国勋 ;
孙建英 ;
谢华 ;
张博 ;
李向华 ;
许占有 ;
刘立宏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12) :1442-1449
[4]   中国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不同生态类型群体间遗传演化关系的研究 [J].
盖钧镒 ;
许东河 ;
高忠 ;
岛本义也 ;
阿部纯 ;
福士泰史 ;
北岛俊二 .
作物学报, 2000, (05) :513-520
[5]   中国栽培大豆遗传多样性和起源中心初探 [J].
周新安 ;
彭玉华 ;
王国勋 ;
常汝镇 .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03) :37-43
[6]   不同纬度野生大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 [J].
钱吉 ;
陈庠 ;
郑师章 ;
陈燃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2) :208-212
[7]   利用RAPD标记鉴定大豆种质 [J].
邱丽娟 ;
RandallL.Nelson ;
LilaO.Vodkin .
作物学报, 1997, (04) :408-417
[8]   长江下游大豆地方品种的聚类分析 [J].
游明安,盖钧镒 .
中国油料, 1994, (04) :36-40+45
[9]  
中国作物遗传资源.[M].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会 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10]  
大豆遗传育种学.[M].王连铮;王金陵主编;.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