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学习融合分析(MLFA)研究:学理阐述、模型样态与应用路径

被引:22
作者
吴永和 [1 ,2 ]
郭胜男 [1 ]
朱丽娟 [1 ]
马晓玲 [3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2] 上海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3]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学习分析; 多模态学习分析; 多模态学习融合分析; 教育大数据; 多模态数据; 场景驱动; 机器学习;
D O I
10.15881/j.cnki.cn33-1304/g4.2021.03.004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计算的科学研究,要求对海量大数据进行精准化分析。多模态学习分析通过整合多个模态数据,能够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研判,但仍受到模态异质性差距、场景复杂性和创新分析方法等的挑战,导致难以挖掘教育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因此,需要在学理上阐述教育分析技术历程和趋向,基于经验与机器学习结合的混合分析方法,进行多模态学习融合分析。在方法上,构建包括媒体工具空间、分析空间和内容资源空间的空间结构模型,并基于三个空间的关系,构建以机器学习融合表达为核心的多模态学习融合分析框架,并从技术和学习视角解读多模态融合的内涵。在策略上,扎根真实教学场景,从关系模型构建、影响因素和选择路径三个方面,探索场景驱动的模态组合策略的应用路径。多模态学习融合分析研究,一方面,提供了能够尽可能挖掘多模态数据隐含价值的新方法;另一方面,提供了有效融合分析所需要的数据模态选择路径,能够有效促进教育领域多模态数据融合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实现科学、精准的教育教学,从而推动教育智能治理和教育数字化的转型与创新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4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LAK十周年:引领与塑造领域之未来——2020学习分析与知识国际会议评述
    吴永和
    程歌星
    刘博文
    朱丽娟
    马晓玲
    [J]. 远程教育杂志, 2020, 38 (04) : 15 - 26
  • [2] 多模态学习分析:学习分析研究新生长点
    牟智佳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 (05) : 27 - 32+51
  • [3] 面向混合学习的多模态交互分析机制及优化策略
    田阳
    陈鹏
    黄荣怀
    曾海军
    [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 (09) : 67 - 74
  • [4] 学习分析技术发展趋向——多模态数据环境下的研究与探索
    钟薇
    李若晨
    马晓玲
    吴永和
    [J]. 中国远程教育, 2018, (11) : 41 - 49+79
  • [5] 学习分析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2017年学习分析与知识国际会议评析
    吴永和
    李若晨
    王浩楠
    [J]. 开放教育研究, 2017, 23 (05) : 42 - 56
  • [6] 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
    NMC地平线项目
    龚志武
    吴迪
    陈阳键
    苏宏
    黄淑敏
    陈木朝
    吴杰锋
    焦建利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 (02) : 3 - 22+42
  • [7] 学习分析系统构建研究
    马晓玲
    邢万里
    冯翔
    吴永和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02) : 1 - 19+39
  • [8] 学习分析:教育信息化的新浪潮
    吴永和
    陈丹
    马晓玲
    曹盼
    冯翔
    祝智庭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 31 (04) : 11 - 19
  • [9] Multi-source and multimodal data fusion for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blended learning university courses[J] . Chango Wilson,Cerezo Rebeca,Romero Cristóbal.Computer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2021
  • [10] Multimodal learning analytics for game-based learning
    Emerson, Andrew
    Cloude, Elizabeth B.
    Azevedo, Roger
    Lester, James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20, 51 (05) : 1505 -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