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盆地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被引:30
作者
唐大卿 [1 ]
何生 [1 ]
陈红汉 [1 ]
江涛 [2 ]
邱玉超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断裂体系; 边界断裂; 断裂演化; 伊通盆地;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09.03.005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综合利用最新的地震、航磁、钻井等资料,对伊通盆地断裂体系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断裂演化及其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伊通盆地主要是受西北缘走滑断裂控制的新生代走滑-伸展盆地;断裂的性质、特征及演化极其复杂,按断裂特征及规模可划分为3个级别。一级断裂为西北缘和东南缘控盆边界断裂;二级断裂为早期张扭作用形成的呈雁列展布的马鞍山断裂,2号、3号、4号断裂和晚期压扭作用形成的西北缘逆冲断裂;三级断裂为盆地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众多次级断裂。伊通盆地断裂演化特征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作用以及盆缘大黑山地垒和那丹哈达岭地体挤压位置与隆升强度密切相关,断裂演化经历了古近纪成盆期的右旋张扭作用阶段和新近纪反转期的右旋压扭及基底隆升作用阶段;新近纪反转期压扭作用形成的西北缘断褶带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386 / 39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伊通盆地二号断层与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及油气的关系 [J].
江涛 ;
邱玉超 ;
王立武 ;
宋立忠 ;
苗洪波 ;
丁冶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03) :411-416
[2]   辽河外围中生代盆地“下洼找油气”理念 [J].
殷敬红 ;
雷安贵 ;
方炳钟 ;
苍瑞波 ;
陈振岩 ;
宫振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1) :6-10
[3]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山前断褶带油源分析 [J].
孔祥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4) :413-418
[4]   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的发现及形成时代 [J].
孙晓猛 ;
龙胜祥 ;
张梅生 ;
刘晓燕 ;
郝福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5) :637-643
[5]   基于遥感技术研究依兰-伊通断裂带 [J].
荆凤 ;
申旭辉 ;
洪顺英 ;
陈正位 ;
ERogozhin .
地震, 2006, (03) :79-84
[6]   全球GPS矢量场的分区描述及规律性分析 [J].
马宗晋 ;
张进 ;
任金卫 ;
李智 .
地质学报, 2006, (08) :1089-1100
[7]   南大巴山褶断带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节理研究 [J].
刘顺 ;
刘树根 ;
李智武 ;
雍自权 ;
孙玮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345-350
[8]   潍北拉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成油气条件的控制 [J].
程有义 ;
李晓清 ;
汪泽成 ;
唐泽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32-35
[9]   伊通地堑断层系统与构造样式 [J].
孙万军 ;
刘宝柱 ;
李本才 ;
宋立中 .
现代地质, 2004, (04) :505-510
[10]   含油气区构造学研究进展 [J].
何登发 ;
贾承造 ;
童晓光 ;
李德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