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固碳及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45
作者
李昊昱 [1 ]
孟兆良 [1 ]
庞党伟 [2 ]
陈金 [2 ]
侯永坤 [1 ]
崔海兴 [1 ]
金敏 [1 ]
王振林 [1 ]
李勇 [1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周年秸秆还田模式; 团聚体; 有机碳; 周年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黄淮海东部小麦-玉米周年产量与农田土壤固碳的影响,研究了双季秸秆不还田(NS),夏玉米季秸秆还田(SS),冬小麦季秸秆还田(WS)和双季秸秆还田(DS)对0~40cm各土层土壤容重(SBD),有机碳含量(SOC)、储量(SCS)和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固碳能力(CPC)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尤其是双季秸秆还田模式显著降低土壤容重,促进0~30 cm各土层<0.25 mm粒级团聚体向大团聚体团聚,>5 mm、5~2 mm和1~0.5 mm粒级团聚体质量比例显著升高,平均增加57.2%、25.0%和13.7%;同时,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提高22.7%;与NS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4.0%~20.7%;有机碳储量增幅为0.2%~14.7%。且双季秸秆还田对0~30 cm各粒级团聚体关联SOC和土壤固碳能力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0~30 cm土层中秸秆还田量与SOC、SOC与MWD均呈显著正相关;而SOC与SBD则呈显著负相关。在30~40 cm土层中,各处理差异不显著。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各还田处理均提高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其中, DS处理增产幅度最大,两个周年平均增产达14.3%。双季还田模式是当前黄淮海区域土质提升和作物增产的最佳措施;单季秸秆还田能维持较高的土壤生产力,同时提供大量秸秆的饲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多元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893 / 90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麦玉复种体系下秸秆还田与施氮对作物水氮利用及产量的效应研究 [J].
杨晨璐 ;
刘兰清 ;
王维钰 ;
任广鑫 ;
冯永忠 ;
杨改河 .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 (09) :1664-1680
[2]   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与速率:认识、挑战与研究建议 [J].
赵永存 ;
徐胜祥 ;
王美艳 ;
史学正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 (02) :191-197
[3]   连续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J].
薛斌 ;
黄丽 ;
鲁剑巍 ;
李小坤 ;
殷志遥 ;
刘智杰 ;
陈涛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01) :182-189
[4]   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J].
田慎重 ;
王瑜 ;
张玉凤 ;
边文范 ;
董亮 ;
罗加法 ;
郭洪海 .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 (24) :133-140
[5]   有机物料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俞巧钢 ;
杨艳 ;
邹平 ;
叶静 ;
张康宁 ;
顾国平 ;
马军伟 ;
符建荣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7, (06) :170-175
[6]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周年产量形成的影响 [J].
许菁 ;
贺贞昆 ;
冯倩倩 ;
张亚运 ;
李晓莎 ;
许姣姣 ;
林祥 ;
韩惠芳 ;
宁堂原 ;
李增嘉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23 (01) :101-109
[7]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对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J].
辛励 ;
刘锦涛 ;
刘树堂 ;
陈延玲 ;
南镇武 ;
袁铭章 ;
陈晶培 .
华北农学报, 2016, 31 (06) :164-170
[8]   后续施肥措施改变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J].
张艺 ;
尹力初 ;
戴齐 .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30 (06) :278-283+324
[9]   不同作物秸秆在旱地和水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规律 [J].
代文才 ;
高明 ;
兰木羚 ;
黄容 ;
王金柱 ;
王子芳 ;
韩晓飞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 (02) :188-199
[10]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庞党伟 ;
陈金 ;
唐玉海 ;
尹燕枰 ;
杨东清 ;
崔正勇 ;
郑孟静 ;
李勇 ;
王振林 .
作物学报, 2016, 42 (11) :1689-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