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0 条
周年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固碳及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45
作者:
李昊昱
[1
]
孟兆良
[1
]
庞党伟
[2
]
陈金
[2
]
侯永坤
[1
]
崔海兴
[1
]
金敏
[1
]
王振林
[1
]
李勇
[1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来源: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周年秸秆还田模式;
团聚体;
有机碳;
周年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黄淮海东部小麦-玉米周年产量与农田土壤固碳的影响,研究了双季秸秆不还田(NS),夏玉米季秸秆还田(SS),冬小麦季秸秆还田(WS)和双季秸秆还田(DS)对0~40cm各土层土壤容重(SBD),有机碳含量(SOC)、储量(SCS)和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固碳能力(CPC)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尤其是双季秸秆还田模式显著降低土壤容重,促进0~30 cm各土层<0.25 mm粒级团聚体向大团聚体团聚,>5 mm、5~2 mm和1~0.5 mm粒级团聚体质量比例显著升高,平均增加57.2%、25.0%和13.7%;同时,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提高22.7%;与NS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4.0%~20.7%;有机碳储量增幅为0.2%~14.7%。且双季秸秆还田对0~30 cm各粒级团聚体关联SOC和土壤固碳能力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0~30 cm土层中秸秆还田量与SOC、SOC与MWD均呈显著正相关;而SOC与SBD则呈显著负相关。在30~40 cm土层中,各处理差异不显著。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各还田处理均提高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其中, DS处理增产幅度最大,两个周年平均增产达14.3%。双季还田模式是当前黄淮海区域土质提升和作物增产的最佳措施;单季秸秆还田能维持较高的土壤生产力,同时提供大量秸秆的饲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多元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893 / 903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