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59
作者
庞党伟
陈金
唐玉海
尹燕枰
杨东清
崔正勇
郑孟静
李勇
王振林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耕作模式; 秸秆还田; 氮肥;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0901 ; 0903 ; 090301 ;
摘要
为了探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对土壤耕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设3种耕作方式,分别为连续3年旋耕秸秆不还田、连续3年旋耕秸秆还田和前2年旋耕秸秆还田第3年深耕秸秆还田,每种耕作方式下均设4个施氮水平,施氮量依次为165、225、300和360 kg hm-2。与旋耕相比,深耕促进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且增施氮肥能提高秸秆腐解速度,从而提高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连续旋耕降低了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结果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且增施氮肥不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旋耕提高了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随之减小,孔隙度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2年旋耕1年深耕比连续旋耕增加了10~3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容重,增加了0~20 cm土层的总孔隙度和10~30 cm土层的毛管孔隙度。连续3年旋耕造成冬小麦减产,尤其是秸秆不还田处理,第3年产量较第1年下降5.0%8.7%;旋耕秸秆还田较旋耕不还田平均增产7.3%8.9%,但在第3年产量下滑;而旋耕还田后适时深耕还田比连续旋耕还田平均增加有效穗数14.5%,增加穗粒数5.7%,产量平均提高7.6%。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225、300和360 kg hm-2氮肥水平的产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宜采取秸秆还田、2年旋耕1年深耕、配施纯氮225 kg hm-2的种植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689 / 169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氮循环与中国农业氮管理 [J].
王敬国 ;
林杉 ;
李保国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03) :503-517
[2]   耕作管理对潮土团聚体形成及有机碳累积的长期效应 [J].
张先凤 ;
朱安宁 ;
张佳宝 ;
杨文亮 ;
闫惊涛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23) :4639-4648
[3]   土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献给2015国际土壤年及《中国农业科学》创刊55周年 [J].
武雪萍 ;
徐明岗 ;
潘根兴 .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 (23) :4603-4606
[4]   海河低平原渠灌区麦田深松的节水增产效应研究 [J].
尹宝重 ;
张永升 ;
甄文超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07) :1311-1320
[5]   黄淮海平原粮食均衡增产潜力及空间分异 [J].
陈丽 ;
郝晋珉 ;
艾东 ;
朱传民 ;
李牧 ;
袁凌波 .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 (02) :288-297
[6]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赵亚丽 ;
郭海斌 ;
薛志伟 ;
穆心愿 ;
李潮海 .
作物学报, 2014, 40 (10) :1797-1807
[7]   深旋松耕作法对华北缺水区壤质黏潮土物理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J].
杨雪 ;
逄焕成 ;
李轶冰 ;
任天志 ;
董国豪 ;
郭智慧 ;
王湘峻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16) :3401-3412
[8]   耕作方式对华北两熟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J].
孔凡磊 ;
袁继超 ;
张海林 ;
陈阜 .
作物学报, 2013, 39 (09) :1612-1618
[9]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J].
潘剑玲 ;
代万安 ;
尚占环 ;
郭瑞英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 (05) :526-535
[10]   科学耕作与留茬改良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增产效果 [J].
赵红香 ;
迟淑筠 ;
宁堂原 ;
田慎重 ;
王丙文 ;
李增嘉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09) :1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