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碳增贮潜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14
作者
郭小伟 [1 ,2 ]
韩道瑞 [1 ,2 ]
张法伟 [1 ]
李以康 [1 ]
林丽 [1 ]
李婧 [1 ,2 ]
曹广民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高寒草原; 土地利用格局; 土壤有机碳; 系统碳储; 增贮潜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青海省西部地区的高寒草原分为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原3种类型;按照草地利用现状,分为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3种土地利用格局。以原生草地为参照,通过比较不同草地类型和土地利用格局草地碳贮现状,探索其碳的增贮潜力。结果表明:原生高寒草原、退化高寒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退化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退化草甸草原和人工草地的土壤-植物系统中总有机碳贮量分别为45.07±0.68,30.41±0.5,84.21±0.61,66.11±0.62,98.85±0.11,80.02±0.22,43.77±0.16tC.hm-2,其中原生高寒草原与高寒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有机碳储量差异显著。对退化草地进行人工恢复,具有显著的碳增贮潜力,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的理论碳增贮潜力分别为18.82±0.51,18.15±0.15,14.65±0.78,1.29±0.21tC.hm-2。气候变化导致的青藏高原干暖化,对高寒草原有机碳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化草甸向高寒草原的演替上。
引用
收藏
页码:740 / 74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增汇潜力估测方法 [J].
曹广民 ;
龙瑞军 ;
张法伟 ;
李以康 ;
林丽 ;
郭小伟 ;
韩道瑞 ;
李婧 .
生态学报, 2010, 30 (23) :6591-6597
[2]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过程的影响 [J].
林丽 ;
曹广民 ;
李以康 ;
张法伟 ;
郭小伟 ;
韩道瑞 .
生态学报, 2010, 30 (15) :4012-4018
[3]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 [J].
李东 ;
黄耀 ;
吴琴 ;
明珠 ;
靳代樱 .
草业学报, 2010, 19 (02) :160-168
[4]   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 [J].
赵锦梅 ;
高超 ;
张德罡 .
草地学报, 2010, 18 (01) :21-25
[5]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域碳估测 [J].
裴志永 ;
周才平 ;
欧阳华 ;
杨文斌 .
地理研究, 2010, 29 (01) :102-110
[6]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密度分布 [J].
田玉强 ;
欧阳华 ;
徐兴良 ;
宋明华 ;
周才平 .
土壤学报, 2008, (05) :933-942
[7]   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J].
李月梅 ;
曹广民 ;
徐仁海 .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4) :5951-5953+6010
[8]   放牧对高寒草甸地表特征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J].
杜岩功 ;
曹广民 ;
王启兰 ;
王长庭 .
山地学报, 2007, (03) :338-343
[9]   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 [J].
邵月红 ;
潘剑君 ;
许信旺 ;
米高奇 .
土壤通报, 2006, (05) :1007-1011
[10]   三江源区植被固定CO2释放O2功能评价 [J].
刘敏超 ;
李迪强 ;
温琰茂 .
生态环境, 2006, (03) :594-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