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19
作者
杜叶龙
李双应
孔为伦
李红霞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环境; 二叠系; 泾县; 南陵; 安徽;
D O I
10.19839/j.cnki.dcxzz.2010.04.014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系较发育,主要由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二叠系船山组为浅水碳酸盐台地相;栖霞组底部碎屑岩段是滨海沼泽相,臭灰岩段和上、下富硅质灰岩段是水体较深的斜坡中部相,中部灰岩段是浅水开阔碳酸盐台地相,而顶部灰岩段是缓斜坡上部相;孤峰组和大隆组是缺氧滞流环境下的深水盆地至盆地边缘相;武穴组是碳酸盐台地相,银屏组属于滨海潟湖相;龙潭组是一套海陆交互的三角洲相沉积,包括从三角洲前缘到三角洲平原两个亚相,而泾县昌桥龙潭组顶部发育的生物碎屑灰岩属于开阔碳酸盐台地相。纵观二叠纪有三次大的海侵和两次大的海退旋回,海侵时间分别是:栖霞早期、茅口早期和长兴早期,海退时间分别是:紫松—隆林期末和茅口期末,其中栖霞期还包含两个海侵海退的亚旋回。
引用
收藏
页码:431 / 44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31]   华南地区石炭纪海平面波动与沉积效应 [J].
杨瑞东 .
云南地质, 1993, (02) :177-182
[32]   用MnO/TiO指标探讨安徽巢湖二叠系海陆相的变化 [J].
王子玉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2, (02) :195-199
[33]   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硅质岩成因 [J].
刘贻灿 ;
金福全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01) :106-114
[34]   东吴运动的新认识 [J].
冯少南 .
现代地质, 1991, (04) :378-384
[35]   安徽巢县二叠系地层的C/S比值及其指相意义 [J].
陈光仲 .
地层学杂志, 1991, (01) :62-64
[36]   论华南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岩成因、分布规律及其构造机制 [J].
朱洪发 ;
秦德余 ;
刘翠章 .
石油实验地质, 1989, (04) :341-348
[37]   下扬子地区早二叠世海进和上升流形成的缺氧环境的沉积 [J].
吕炳全 ;
瞿建忠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9, (22) :1721-1724
[38]   试论上扬子地台的峨眉地裂运动 [J].
罗志立 ;
金以钟 ;
朱夔玉 ;
赵锡奎 .
地质论评, 1988, (01) :11-24
[39]   论臭灰岩(Swine Limestone)附视频 [J].
张遴信 .
地层学杂志, 1983, (03) :18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