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特征

被引:28
作者
贺晋瑜
燕丽
雷宇
汪旭颖
机构
[1]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关键词
颗粒物; 燃煤电厂; 排放量; 分布特征; PM2.5排放因子;
D O I
10.13198/j.issn.1001-6929.2015.06.04
中图分类号
X773 [电力工业];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摘要
基于我国燃煤电厂(不含港、澳、台数据,下同)的燃烧技术及颗粒物控制技术分类,建立了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我国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量自2000年起持续增加,于2005年达到最高值(375×104t),其中PM10、PM2.5排放量分别为237×104、129×104t;此后逐年降低,2010年降至166×104t,其中PM10、PM2.5排放量分别降至126×104、85×104t.随着静电除尘及湿法脱硫的普及,颗粒物中PM2.5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34.3%升至2010年的51.2%.我国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地区分布不均衡,2010年内蒙古、山东、河南、江苏、山西和广东六省区的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PM2.5排放因子也因各省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不同而产生差异,其中煤粉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的PM2.5排放因子分别为0.350.75、0.270.90 kgt.从机组规模影响来看,单台容量在30×104k W以下的燃煤机组是粗颗粒(PM>10)的主要来源,而在30×104k W以上的燃煤机组对PM2.5排放贡献(64.6%)较大,这主要与这类燃煤机组静电除尘和湿法脱硫的安装比例高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862 / 86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PM2.5 in China:Measurements,sources,visibility and health effects,and mitigation[J]. David Y.H.Pui,Sheng-Chieh Chen,Zhili Zuo.Particuology. 2014(02)
[2]   燃煤控制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分析 [J].
薛亦峰 ;
闫静 ;
魏小强 .
环境科学研究, 2014, 27 (03) :253-258
[3]   电力行业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环境效益模拟 [J].
薛文博 ;
王金南 ;
杨金田 ;
雷宇 ;
汪艺梅 ;
许艳玲 ;
贺晋瑜 .
环境科学研究, 2012, 25 (11) :1304-1310
[4]   电厂PM2.5排放现状与控制技术 [J].
代旭东 ;
徐晓亮 ;
缪明烽 .
能源环境保护, 2011, 25 (06) :1-4
[5]   Emission inventories of primary particles and pollutant gases for China [J].
Cao GuoLiang ;
Zhang XiaoYe ;
Gong SunLing ;
An XinQin ;
Wang YaQiang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 (08) :781-788
[6]   基于实测的燃煤电厂细颗粒物排放特性分析与研究 [J].
王圣 ;
朱法华 ;
王慧敏 ;
左漪 ;
孙雪丽 ;
赵秀勇 ;
陈辉 ;
刘钢 .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03) :630-635
[7]   电厂湿法脱硫系统对烟气中细颗粒物脱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王珲 ;
宋蔷 ;
姚强 ;
陈昌和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05) :1-7
[8]   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实验研究 [J].
徐飞 ;
骆仲泱 ;
王鹏 ;
侯全辉 ;
方梦祥 ;
岑可法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 (29) :7-11
[9]   燃煤电厂湿法脱硫系统辅助除尘效率的数学模型 [J].
原永涛 ;
齐立强 ;
岳焕玲 .
科技导报, 2007, (19) :17-22
[10]   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模型及2001年排放清单估算 [J].
张强 ;
ZbigniewKlimont ;
DavidGStreets ;
霍红 ;
贺克斌 .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02) :22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