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协商治理:实践动因及有效运转思路

被引:24
作者
李增元
王岩
机构
[1]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协商治理; 多元共治; 人的发展;
D O I
10.16637/j.cnki.23-1360/d.2018.05.005
中图分类号
D669.3 [生活、居住、交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农村社区协商治理,对新时期化解社会矛盾、规避社会风险、保障民众权利及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原有治理制度滞后、社区原有治理机制不畅是新时期农村社区协商治理的重要实践动因。地方探索形成的"协商共治体系""民主协商议事会""分层民主协商"等社区协商治理实践模式,为破解社区治理困境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新时期,保障农村社区协商治理有效的运转关键在于:突破协商主体的封闭边界及其他束缚,使多元共治精神在农村社会生根发芽;因地制宜,建立多层次、网络化的协商机制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法治化与制度化相统一,正式协商与非正式协商有机结合;增强基层社会自组织力量,夯实协商治理运转的社会基础及社会资本;遵循人的发展与社会融合理念,以协商治理促进人的发展。由此,使农村社区协商治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功能。如何将多元共治精神真正植入农村社会,不仅是农村社区协商治理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还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社会弱势群体网络信息表达行为的实证研究 [J].
舒曼 .
江西社会科学, 2017, 37 (12) :228-233
[3]   农村民主治理的制度内卷化分析 [J].
戴玉琴 .
江苏社会科学, 2017, (04) :102-108
[4]   社会主义乡村协商治理:现实逻辑、制度导向与实践旨趣 [J].
张国献 .
理论探讨, 2017, (01) :148-153
[5]   村落共同体、农民道义与中国乡村协商民主 [J].
郎友兴 .
浙江社会科学, 2016, (09) :20-25+156
[6]   公共协商的政治合法性功能——基于连氏市民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 [J].
何包钢 ;
吴进进 .
浙江社会科学, 2016, (09) :26-38+157
[7]   试论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历史演进与现代转向 [J].
李增元 .
理论与改革, 2016, (04) :58-66
[8]   选举与协商:村民自治的双轮驱动 [J].
袁方成 ;
罗家为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 (02) :23-29
[9]   协商治理: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与路径 [J].
王滢淇 ;
翁鸣 .
社会主义研究, 2016, (01) :85-90
[10]   国家治理语境中的人与社会——兼论马克思相关思想资源及其现实意义 [J].
李成保 .
江汉论坛, 2015, (12) :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