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陆于奥陶-志留纪之交的扩展证据和机制探索

被引:48
作者
戎嘉余 [1 ]
詹仁斌 [1 ]
许红根 [2 ]
黄冰 [1 ]
俞国华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华夏古陆; 奥陶-志留纪交界期; 生物地层; 群落古生态; 古地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4 [古生代(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地层、古生物和群落古生态资料记录了一次发生在奥陶-志留纪之交、"江-绍断裂带"西北侧(浙西、浙西北和赣东北隅)海域生物相、沉积相和古地理格局的重大变化.晚奥陶世凯迪晚期研究南区西缘为"怀玉山地"(新名),东南缘为浙赣海;在长坞组沉积早期,从"怀玉山地"向东北方海水加深,已知最深水域在江山-龙游-兰溪一带,海域呈现西南浅、北东深的格局;长坞组沉积中晚期,海底快速抬升,原先的深水域显著变浅甚至海水退出,海面下跌略早于奥陶纪末全球范围的海面下降事件.到赫南特期和志留纪初鲁丹早期,由于"华夏古陆"从东南方进入且快速扩大,本区变成了浅水海湾并滋生了华夏正形贝动物群.海面的大幅度下降、生物群面貌和性质的剧烈变化以及浅水底栖壳相生物的大批迁入,均发生在奥陶-志留纪交界期内,这是与特殊而强烈的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密不可分的.它暗示了当时"扬子"与"华夏"两个地块的构造演化和汇聚拼合过程,并造成了"华夏古陆"随后向西北扩展的强大态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62 条
[1]   华南东段早古生代造山带研究 [J].
舒良树 ;
于津海 ;
贾东 ;
王博 ;
沈渭洲 ;
张岳桥 .
地质通报, 2008, (10) :1581-1593
[2]   华东志留纪最早期的华夏正形贝动物群及其宏演化意义 [J].
戎嘉余 ;
黄冰 ;
詹仁斌 ;
D A T Harper .
古生物学报, 2008, (02) :141-167
[3]   华夏地块古元古代基底的加里东期再造: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制约 [J].
曾雯 ;
张利 ;
周汉文 ;
钟增球 ;
向华 ;
刘锐 ;
靳松 ;
吕新前 ;
李春忠 .
科学通报, 2008, (03) :335-344
[4]   一个罕见的奥陶纪末期深水腕足动物群在浙江杭州余杭的发现 [J].
戎嘉余 ;
詹仁斌 ;
黄冰 ;
俞国华 .
科学通报, 2007, (22) :2632-2637
[5]   华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岩系时空展布的主控因素及其启示 [J].
苏文博 ;
李志明 ;
Frank REttensohn ;
Markes EJohnson ;
Warren DHuff ;
王巍 ;
马超 ;
李录 ;
张磊 ;
赵慧静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6) :819-827
[6]   系统古生物研究中的统计新方法初探——以浙赣边区志留纪初期雕正形贝属为例 [J].
黄冰 .
古生物学报, 2007, (03) :278-292
[7]   关于华夏古陆 [J].
卢华复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4) :413-417
[8]   华夏地块:一个由古老物质组成的年轻陆块 [J].
于津海 ;
魏震洋 ;
王丽娟 ;
舒良树 ;
孙涛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4) :440-447
[9]   对“华夏古陆”、“华夏地块”及“扬子-华夏古陆统一体”等观点的质疑 [J].
胡受奚 ;
叶瑛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4) :432-439
[10]   华南构造演化新思考兼论“华夏古陆”说中的几个问题 [J].
马瑞士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4) :44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