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59
作者
熊俊楠 [1 ,2 ]
李进 [1 ]
程维明 [2 ]
周成虎 [2 ]
郭良 [3 ,4 ]
张晓蕾 [3 ,4 ]
王楠 [2 ]
李伟 [1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4]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山洪灾害; 时空格局; Logistic回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43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TV87 [防洪工程];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0837 ; 081504 ;
摘要
山洪灾害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是山洪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1960-2015年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山洪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了西南地区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西南地区年度山洪灾害频次呈指数增长,年际变化呈现出稳定(1960-1980年)、缓慢波动增加(1981-1998年)、快速增加(1999-2015年)3个阶段;月际特征明显,山洪主要发生在每年6-8月,尤以7月频次最高;②西南地区山洪灾害空间差异性显著,灾害高密度区主要集中于滇中高原地区、四川盆地和周边山地单元,山洪灾害数量分布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明显(Moran's I指数为0.127、Z=5.784、P=0.007);③西南地区历史灾害点的重心在年内存在明显的向正西方向移动的趋势,年内标准差椭圆转角均逐渐弱化,长轴逐渐变长,短轴逐渐变短;④降雨因子对山洪的影响度最高,人类活动因子次之,地表环境因子最低,降雨因子中1 h降雨量对山洪的影响最强,优势比值达到3.654。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地区山洪灾害形成机理、监测预警研究,实施防灾减灾措施等提供科技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1374 / 1391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11]  
Mapping population density in China between 1990 and 2010 using remote sensing[J] . Litao Wang,Shixin Wang,Yi Zhou,Wenliang Liu,Yanfang Hou,Jinfeng Zhu,Futao Wang.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2018
[12]  
Analysis of flash flood parameters and human impacts in the US from 2006 to 2012[J] . Maru?a ?pitalar,Jonathan J. Gourley,Celine Lutoff,Pierre-Emmanuel Kirstetter,Mitja Brilly,Nicholas Carr.Journal of Hydrology . 2014
[13]  
Flood area and damage estimation in Zhejiang, China[J] . Liu Renyi,Liu Na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002 (1)
[14]   四川省小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J].
熊俊楠 ;
韦方强 ;
刘志奇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 19 (12) :1604-1612
[15]   基于MODIS EVI的重庆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形效应 [J].
朱林富 ;
谢世友 ;
杨华 ;
马明国 .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12) :2023-2033
[16]   中国贫困村致贫因素分析及贫困类型划分 [J].
陈烨烽 ;
王艳慧 ;
赵文吉 ;
胡卓玮 ;
段福州 .
地理学报, 2017, 72 (10) :1827-1844
[17]   四川省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降水特征 [J].
杨红娟 ;
韦方强 ;
马振峰 ;
江玉红 .
灾害学, 2017, 32 (04) :102-107
[18]   2014年中国山洪灾害特点及防御对策 [J].
马美红 ;
何秉顺 ;
刘启 ;
涂勇 ;
李青 ;
常凊睿 ;
李存磊 .
人民黄河, 2017, 39 (09) :24-27
[19]   中国地质灾害伤亡事件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J].
王瑛 ;
林齐根 ;
史培军 .
地理学报, 2017, 72 (05) :906-917
[20]   基于TRMM数据的西南地区年降水时空特征研究 [J].
周李磊 ;
杨华 ;
刘睿 ;
嵇涛 ;
张伟伟 ;
周丽君 ;
全胜 ;
朱小龙 ;
李威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4 (01) :114-12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