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1年西藏纳木错流域积雪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27
作者
万欣 [1 ]
康世昌 [1 ,2 ]
李延峰 [3 ]
陈锋 [1 ]
丛志远 [1 ]
张国帅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积雪; MODIS; 湖泊效应; 纳木错流域;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3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2007-2011年纳木错站人工积雪观测资料,对西藏纳木错流域MODIS两种积雪产品(MOD10A1和MOD10A2)进行了精度验证,分析了纳木错流域积雪累积和消融的空间差异,以及流域积雪覆盖率的时空变化;利用纳木错站人工积雪观测资料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纳木错流域积雪要素(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积雪密度)的时间变化及其与气候参数(气温、降水量、风速等)的关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MOD10A2数据的积雪识别精度(67.1%)高于MOD10A1(42.2%),总识别精度(73.0%)略低于MOD10A1数据(78.4%).纳木错流域积雪累积和消融存在空间差异,积雪在流域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最先累积,之后为流域东部,最后为流域西部;积雪消融的空间变化则相反.由此导致流域积雪日数南部最大、东部次之、西部及西北部最小.纳木错流域各积雪要素的年内变化存在双峰值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10-11月和1月,积雪在10-11月受降水和气温共同作用,12月至次年3月主要受气温影响.纳木错流域的平均积雪覆盖率为21.9%,受湖泊效应影响区域(主要为东部地区)达到50.6%,而其他区域仅为18.3%.同时,受湖泊效应影响,纳木错平均积雪深度、积雪水当量均显著大于周边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400 / 140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 [1] 基于AMSR-E的北疆地区积雪深度反演
    卢新玉
    王秀琴
    崔彩霞
    谢国辉
    [J]. 冰川冻土, 2013, (01) : 40 - 47
  • [2] 基于多源数据的西藏地区积雪变化趋势分析
    巴桑
    杨秀海
    拉珍
    郑照军
    旷达
    拉巴
    [J]. 冰川冻土, 2012, 34 (05) : 1023 - 1030
  • [3] 2006—2011年西藏纳木错湖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曲斌
    康世昌
    陈锋
    张拥军
    张国帅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8 (05) : 18 - 24
  • [4] 中国地区地面观测积雪深度和遥感雪深资料的对比分析
    李小兰
    张飞民
    王澄海
    [J]. 冰川冻土, 2012, 34 (04) : 755 - 764
  • [5] 西藏高原近40年积雪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唐小萍
    闫小利
    尼玛吉
    路红亚
    [J]. 地理学报, 2012, 67 (07) : 951 - 959
  • [6] 1957—2009年中国台站观测的关键积雪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马丽娟
    秦大河
    [J]. 冰川冻土, 2012, (01) : 1 - 11
  • [7] 基于MODIS双卫星积雪遥感数据的积雪日数空间分布研究
    刘俊峰
    陈仁升
    [J]. 冰川冻土, 2011, (03) : 504 - 511
  • [8] 中国西部积雪日数类型划分及与卫星遥感结果的比较
    何丽烨
    李栋梁
    [J]. 冰川冻土, 2011, (02) : 237 - 245
  • [9] 青藏高原积雪、冻土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研究
    高荣
    钟海玲
    董文杰
    韦志刚
    [J]. 冰川冻土, 2011, 33 (02) : 254 - 260
  • [10] 黑龙江流域MODIS和AMSR-E雪盖产品精度分析
    雷小春
    宋开山
    王宗明
    仲桂新
    赵凯
    刘殿伟
    张柏
    [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 28 (01) : 43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