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铁木尔特铅锌矿床的碳质流体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20
作者
徐九华 [1 ]
单立华 [1 ]
丁汝福 [2 ]
Craig J HART [3 ]
王琳琳 [1 ]
卫晓锋 [1 ]
机构
[1] 北京科技大学资源工程系
[2]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3] Dept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University of West
关键词
碳质流体包裹体; 铁木尔特矿床; 阿尔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3 [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铁木尔特铅锌矿是阿尔泰克兰盆地内最主要的 VMS 型矿床。矿床受控于阿巴宫—库尔提断裂,铅锌矿体分布于该断裂 NE 逆冲盘的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地层绿泥石英片岩、大理岩或层状矽卡岩中。矿体形态多呈透镜状、似层状,并整合产于变质岩系中,发育多个矿化层。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等。铁木尔特铅锌矿床晚期发育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至少可识别出3个流体包裹体组合(FIA)。FI0为高盐度流体包裹体组合,主要为含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L-V-S 型),部分为气液两相包裹体(L-V 型),局限于单个石英颗粒内,包裹体呈无序分布,或呈孤立的单个包裹体分布, 包裹体的最终均一温度322~422.5℃。FI1为次生的CO2-H2O 流体包裹体组合,主要由单相(LCO2)和两相(LCO2-LH2O)的富CO2包裹体组成,呈线性分布,穿透石英颗粒边界,明显属于次生包裹体范畴、FI2为碳质(CO2-CH4)流体包裹体组合,广泛发育,包裹体主要由单相(LCO2、LCO2-CH4或 LCO2-N2)、少量两相(LCO,-LH'O)富CO。包裹体组成,大小5μm~20μm,成群定向分布,穿透石英颗粒边界并切断 FI1,是晚于 FI1的次生包裹体组合,反映晚期较大的构造—流体活动。对 FI2的详细研究表明,LCO2型包裹体的 TmCO2=-63.3~-57.7℃,ThCO2=-27.5~+29.7℃;LCO2-CH4型或 LCO2-N2型包裹体的 TmCO2=-80.5~-65.5℃,ThCO2=-56.0~-25.0℃;LCO2-LH2O型包裹体 CO2相的 TmCO2=-66.9~-60.9℃,ThCO2=-13.3~+2.3℃,包裹体的最终均一温度 Th,total=243.1~361.1℃。铁木尔特次生碳质流体组合,萨热阔布金矿主成矿阶段、赛都—多拉纳含金剪切带中早期透镜状石英脉碳质流体组合,以及阿舍勒等矿床的次生碳质流体组合,都具有相似的流体性质,均为高密度的CO2-CH2-N2流体,其来源与石炭—二叠造山作用主期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094 / 210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 [1] CO2-CH4流体与金成矿作用:以阿尔泰山南缘和穆龙套金矿为例
    徐九华
    谢玉玲
    丁汝福
    阴元军
    单立华
    张国瑞
    [J]. 岩石学报, 2007, (08) : 2026 - 2032
  • [2] 新疆阿尔泰南缘托库孜巴依金矿成矿演化:石英脉系、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Ar-Ar年代学证据
    李光明
    沈远超
    刘铁兵
    申萍
    周能武
    [J]. 矿床地质, 2007, (01) : 15 - 32
  • [3] 新疆北部石炭纪-二叠纪独特的构造-成矿作用:对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大地构造演化的制约
    肖文交
    韩春明
    袁超
    陈汉林
    孙敏
    林寿发
    厉子龙
    毛启贵
    张继恩
    孙枢
    李继亮
    [J]. 岩石学报, 2006, (05) : 1062 - 1076
  • [4] 新疆阿勒泰红柱石-矽线石型递增变质带特征及其PT条件研究
    郑常青
    徐学纯
    Masaki ENAMI
    Takenori KATO
    [J]. 矿物岩石, 2005, (04) : 45 - 51
  • [5] 新疆阿尔泰山南缘克兰盆地沉积构造演化与铅锌成矿
    尹意求
    杨有明
    李嘉兴
    郭正林
    郭旭吉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5, (04) : 53 - 59
  • [6] 苏北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流体演化
    翟伟
    孙晓明
    徐莉
    张泽明
    梁金龙
    梁业恒
    沈昆
    [J]. 岩石学报, 2005, (02) : 482 - 488
  • [7] Pure CO2 fluids in the Sarekoubu gold deposit at southern margin of Altai Mountains in Xinjiang,West China[J]. XU Jiuhua1,DING Rufu2,XIE Yuling1,ZHONG Changhua1 & YUAN Xu1 1.Department of Resource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2.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for Mineral Resources,Beijing 100012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04)
  • [8] 阿尔泰海西造山带区域变质作用类型与地壳演化
    徐学纯
    郑常青
    赵庆英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01) : 7 - 11
  • [9] 新疆额尔齐斯金成矿带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闫升好
    陈文
    王义天
    张招崇
    陈柏林
    [J]. 地质学报, 2004, (04) : 500 - 506
  • [10] 豫陕小秦岭脉状金矿床三期流体运移成矿作用
    范宏瑞
    谢奕汉
    翟明国
    金成伟
    [J]. 岩石学报, 2003, (02) : 260 -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