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秧物理立苗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的研究

被引:20
作者
郭保卫 [1 ]
张春华 [1 ]
魏海燕 [1 ]
张洪程 [1 ]
陈厚存 [2 ]
戴其根 [1 ]
霍中洋 [1 ]
许轲 [1 ]
邢琳 [1 ]
管文文 [1 ]
黄幸福 [1 ]
杨雄 [1 ]
机构
[1] 不详
[2] 扬州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海安县作物栽培指导站
[5] 不详
关键词
抛秧; 物理立苗; 影响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抛秧物理立苗对水稻生育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探讨提高物理立苗的技术指标,为改善生产上抛秧群体起点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设置直立苗、倾斜苗、平躺苗3种物理立苗姿态,研究不同物理立苗状况对抛秧稻生育的影响,从整地、抛栽高度、水层深度、不同球土比例等方面试验,探讨抛秧物理立苗的调控因素。【结果】直立苗在抛后活棵快,各生育阶段干物重、N素吸收、光合势、净同化率、抗倒性、产量上都高于倾斜苗,并显著高于平躺苗;在土壤5—6cm呈烂糊状,抛高为3m时,直立苗率最高,达81%;随着抛栽时水层深度的增加,直立苗比例逐渐减少;对苗高而言,宜控制在10—16cm,适当选择孔大的塑盘,抛后的直立苗比例超过70%。【结论】直立秧苗各阶段生育状况好于倾斜苗和平躺苗,显著好于平躺苗。提高直立苗比例,可有效促进抛秧高产的形成。土壤5—6cm烂糊,采用矮壮苗,适当提高球土比例,抛高3—4m条件下,立苗效果好。
引用
收藏
页码:3945 / 395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 [1] 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的产量及若干生理特性研究
    任万军
    刘代银
    伍菊仙
    杨文钰
    樊高琼
    [J]. 作物学报, 2008, (11) : 1994 - 2002
  • [2] 中国抛秧稻作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01) : 43 - 52
  • [3] 稻田耕作方式和施氮水平对抛栽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秦华东
    谭素宁
    曾华忠
    江立庚
    何礼健
    李如平
    杨为芳
    陆福勇
    唐茂艳
    [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6, (04) : 315 - 320
  • [4] 免耕抛栽水稻若干生理特性研究
    秦华东
    马卓民
    张国宏
    肖巧珍
    唐茂艳
    陆福勇
    [J]. 广西农业科学, 2006, (04) : 387 - 390
  • [5] 水稻抛秧塑盘旱育秧技术研究
    陈厚存
    王石麟
    于宝富
    吉剑
    李桂云
    孙亚军
    [J]. 上海农业科技, 2005, (04) : 31 - 34
  • [6] 金优253免耕抛栽秧苗的根系生长与立苗特性
    江立庚
    李如平
    韦善清
    张平刚
    徐世宏
    郎宁
    董登峰
    陈念平
    陆福勇
    秦华东
    [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5, (01) : 30 - 34
  • [7] 两个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冠层辐射和光合特征的比较研究
    赵会杰
    李有
    邹琦
    [J]. 作物学报, 2002, (05) : 654 - 659
  • [8] 机械移栽方式对水稻生理生育动态的影响
    高连兴
    李长河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4) : 64 - 67
  • [9]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Ⅲ.秧苗地面水平向上的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生理效应
    戴其根
    许轲
    张洪程
    苏宝林
    霍中洋
    周家麟
    [J]. 作物学报, 2001, (06) : 802 - 810
  • [10]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Ⅱ.秧苗田间垂直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生理效应
    戴其根
    霍中洋
    张洪程
    苏宝林
    许轲
    邱枫
    [J]. 作物学报, 2001, (05) : 600 -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