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条茶加工过程中茶黄素组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7
作者
龚志华 [1 ,2 ]
刘昆言 [1 ]
刘林峰 [1 ]
向奕 [1 ]
丰金玉 [1 ]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2] 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茶叶加工; 红茶; 儿茶素组分; 茶黄素组分;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S272.52 [];
学科分类号
090203 ;
摘要
以适制红茶茶树品种政和大白茶春季一芽二叶新梢为原料,通过分析其红条茶加工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及其比值,探讨儿茶素组分与茶黄素组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萎凋期间,PPO、POD酶活性在萎凋末期达到最大值,儿茶素总量小幅下降,茶黄素组分TF小幅上升,PPO/POD比值从0.78下降到0.33;揉捻阶段,儿茶素组分含量下降加快,ECG、GCG、EC下降幅度较大,茶黄素组分快速上升,且TFDG增幅最大,PPO/POD比值降至0.28;发酵期间,儿茶素组分含量下降较揉捻时慢,茶黄素组分及总量在发酵4 h时达到最大值,PPO/POD比值在发酵3 h时下降至最小值0.27,此后上升;干燥阶段,儿茶素组分含量略减,其中EGCG降幅最大,茶黄素组分下降,其总量降至干重的0.47%,PPO/POD比值上升至0.47。认为红条茶加工中儿茶素组分与茶黄素组分动态变化是PPO、POD酶活性及其比值驱动的结果,且可根据PPO/POD比值确定各工艺适度的标准。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丹桂品种红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J].
游小妹 ;
陈常颂 ;
钟秋生 ;
陶湘辉 ;
王贵芳 ;
陈荣冰 .
福建农业学报, 2010, 25 (01) :67-71
[2]   红茶发酵中pH调控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J].
毛清黎 ;
朱旗 ;
刘仲华 ;
施兆鹏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5) :66-68
[3]   茶色素中茶黄素类的HPLC定量 [J].
李大祥 ;
宛晓春 ;
刘莉华 ;
夏涛 .
茶叶科学, 2004, (02) :124-128
[4]   制茶发酵理论与制茶实践 [J].
萧伟祥 .
福建茶叶, 1987, (03) :2-6
[5]  
江华苦茶种质资源的评价[D]. 李丹.湖南农业大学. 2012
[6]  
茶叶生物化学[M]. 农业出版社 , 王泽农主编, 1980
[7]   A new mechanism for oxidation of epigallocatechin and production of benzotropolone pigments [J].
Matsuo, Y ;
Tanaka, T ;
Kouno, I .
TETRAHEDRON, 2006, 62 (20) :4774-4783
[8]  
Enzymatic synthesis of tea theaflavin derivatives and their anti-inflammatory and cytotoxic activities[J] . Shengmin Sang,Joshua D Lambert,Shiying Tian,Jungil Hong,Zhe Hou,Jae-He Ryu,Ruth E Stark,Robert T Rosen,Mou-Tuan Huang,Chung S Yang,Chi-Tang Ho.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 2003 (2)
[9]   THE BIOCHEMISTRY AND CONTROL OF ENZYMATIC BROWNING [J].
MARTINEZ, MV ;
WHITAKER, JR .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1995, 6 (06) :195-200
[10]  
抗生素对阶形成的影响 .2 竹尾忠一. 湖南农学院科技情报资料室 .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