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抗俄斑岩Cu-Mo矿床含矿斑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

被引:24
作者
冷秋锋 [1 ]
唐菊兴 [2 ]
郑文宝 [2 ,3 ]
王保宏 [4 ]
唐攀 [1 ]
王豪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4] 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测年; Hf同位素; 冈底斯成矿带;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P618.41 [铜]; P618.65 [钼];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0709 ; 081803 ;
摘要
拉抗俄Cu-Mo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典型的斑岩型矿床,前人对该矿床进行了初步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但欠缺系统性.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拉抗俄斑岩Cu-Mo矿床的含矿斑岩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旨在精确确定矿床含矿斑岩的成岩年龄、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富硅,相对贫镁和钙,SiO2含量为62.51%72.41%,MgO含量为0.59%1.30%,CaO含量为0.95%3.44%;碱含量高,Na2O含量为3.51%4.75%,K2O含量为3.30%4.97%;偏铝质或弱的过铝质,A/CNK比值为0.90~1.01;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Sr,明显亏损Nb、Ta、Ti、P、Zr等高场强元素.岩体稀土总量较低,为82.80×10-6~132.09×10-6;富集轻稀土,且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有弱的Eu负异常和弱Ce负异常.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技术对含矿花岗闪长斑岩进行定年,岩体成岩年龄为13.58±0.42Ma,系中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εHf(t)值为-3.99~4.49,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808~1 349Ma.研究结果显示拉抗俄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其岩浆源区主要来源于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组分,在岩浆侵位过程中遭受了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岩石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
引用
收藏
页码:999 / 1015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66 条
[1]   西藏拉抗俄斑岩铜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J].
冷秋锋 ;
唐菊兴 ;
郑文宝 ;
张金树 ;
唐攀 ;
严刚 ;
董宇 .
中国地质, 2015, 42 (02) :570-584
[2]   冈底斯印支晚期后碰撞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J].
王程 ;
魏启荣 ;
刘小念 ;
丁鹏飞 ;
卜涛 ;
孙骥 ;
张小强 ;
王敬元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 39 (09) :1277-1288+1300
[3]   云开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证据 [J].
杨振 ;
刘锐 ;
王新宇 ;
周国发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 39 (09) :1258-1276
[4]   青藏高原班公湖地区晚白垩世埃达克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J].
张硕 ;
史洪峰 ;
郝海健 ;
李德威 ;
吝岩 ;
冯旻譞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 39 (05) :509-524
[5]   德兴矿集区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J].
水新芳 ;
赵元艺 ;
郭硕 ;
吴德新 ;
朱小云 ;
王增科 .
中国地质, 2012, 39 (06) :1543-1561
[6]  
大陆碰撞成矿作用:Ⅰ.冈底斯新生代斑岩成矿系统[J]. 侯增谦,郑远川,杨志明,杨竹森.矿床地质. 2012(04)
[7]   班公湖-怒江带、羌塘地块特提斯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 [J].
耿全如 ;
潘桂棠 ;
王立全 ;
彭智敏 ;
张璋 .
地质通报, 2011, 30 (08) :1261-1274
[8]   宁芜(南京-芜湖)盆地火山岩的年代学及其意义 [J].
周涛发 ;
范裕 ;
袁峰 ;
张乐骏 ;
钱兵 ;
马良 ;
杨西飞 ;
David R COOKE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 41 (07) :960-971
[9]   西藏邦铺钼(铜)矿床含矿二长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J].
王立强 ;
唐菊兴 ;
陈毓川 ;
罗茂澄 ;
冷秋锋 ;
陈伟 ;
王焕 .
矿床地质, 2011, 30 (02) :349-360
[10]   西藏甲玛中酸性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成矿意义 [J].
秦志鹏 ;
汪雄武 ;
多吉 ;
唐晓倩 ;
周云 ;
彭惠娟 .
矿床地质, 2011, 30 (02) :33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