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3 条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交换分析
被引:19
作者:
徐安伦
[1
]
李建
[2
,1
]
孙绩华
[3
]
刘劲松
[1
]
赵晓红
[1
]
机构:
[1] 不详
[2] 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
[3] 不详
[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6]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
微气象;
能量交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4 [近地面层气象学、近地面层大气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2月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站的长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辐射通量和湍流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各参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日循环结构和干、湿季变化特征。近地层的风速、气温和动量通量等均在早晨最小、午后最大;相对湿度、地表温度等均是湿季高于干季。近地层2m高度处的盛行风向,白天以东东南风和东风为主,夜间以静风和偏西风为主,并且盛行风向转变与日出、日落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表辐射四分量最高值出现在正午,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除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干季大于湿季外,其他辐射分量都是湿季大于干季。地表反照率表现出非对称的"U"形分布,早晨最大、傍晚次之及中午最小。早晚地表反照率差异可能是由于露水、东西两面山体不同程度遮挡以及云的影响造成的。感热、潜热通量全年有相似的日变化过程,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但潜热通量明显大于感热通量,表明地气热量交换中,感热作用小,潜热输送占主导地位。感热通量一天之中约在20:00出现最小值,这主要是由于风速减弱和地气温差回升影响热量交换系数造成的。地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明显,主要是以潜热方式加热大气;地面全年均为大气热源,白天表现为强热源,夜间则表现为较弱的冷源。
引用
收藏
页码:9 / 22
页数:1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