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23
作者
郭明明 [1 ,2 ,3 ]
赵广才 [1 ]
郭文善 [2 ]
常旭虹 [1 ]
王德梅 [1 ]
杨玉双 [1 ]
王美 [1 ]
亓振 [1 ]
王雨 [1 ]
刘孝成 [1 ]
任立凯 [3 ]
李强 [3 ]
孙中伟 [3 ]
王康君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2]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
[3] 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行距; 产量; 生理特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明不同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的调控差异,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设150、210、270 kg·hm-23个水平;以行距为裂区,设12、20cm 2个水平;以供试品种为小裂区,设济麦20和中麦8号2个水平,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济麦20和中麦8号,2种小麦籽粒产量均在270kg·hm-2施氮量水平下得到显著提高;在210 kg·hm-2或27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20 cm行距更有利于2个小麦品种高产的形成。随着施氮量增加或行距增大,2个小麦品种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在270 kg·hm-2施氮量和20 cm行距条件下保持较高值,可积累更多光合产物,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均在270 kg·hm-2施氮量、20cm行距组合下达到高产。本研究得到了小麦高产的最佳施氮量和行距组合,这对我国冬小麦高产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805 / 8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1]  
重穗型小麦分蘖成穗机理及其栽培调控研究[D]. 郭汝礼.河南农业大学. 2002
[12]  
作物栽培学各论[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于振文主编, 2003
[13]  
小麦栽培与生理[M].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彭永欣等著, 1992
[14]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 in the photosynthesis–nitrogen relationship: patterns, physiological causes, and ecological importance[J] . Kouki Hikosaka.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 2004 (6)
[15]   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肥效研究 [J].
詹其厚 ;
张效朴 ;
王泽新 ;
房运喜 .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04) :544-545
[16]   种植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J].
张保军 ;
由海霞 ;
海江波 .
陕西农业科学, 2002, (04) :1-2
[17]   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异与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研究Ⅰ.冬小麦 [J].
周顺利 ;
张福锁 ;
王兴仁 .
生态学报, 2001, (11) :1782-1789
[18]   不同土壤肥力下强筋小麦适宜施氮量的研究 [J].
王月福 ;
于振文 ;
李尚霞 ;
张永丽 .
山东农业科学, 2001, (05) :14-15
[19]   不同行距及两组三段栽培对小麦经济性状的影响 [J].
刘建华 ;
李俊杰 ;
罗家传 .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05) :569-570+572
[20]   行距配置与密度对兰考906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J].
朱云集 ;
郭汝礼 ;
郭天财 ;
张庆友 ;
王之杰 ;
王永华 .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02) :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