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5 条
龙门山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与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
被引:35
作者:
李志伟
[1
]
胥颐
[1
]
黄润秋
[2
]
郝天珧
[1
]
徐亚
[1
]
刘劲松
[1
]
刘建华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试验室
[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P波速度;
地壳结构;
层析成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数据,使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以此为依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和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动力学性质与汶川Ms8.0地震的破裂起始点、震源深度以及破裂传播方向密切相关.龙门山西侧的彭灌杂岩体是地壳内部应变强度较大、易于应力长期积累的主要载体,汶川Ms8.0地震即位于彭灌杂岩体的南端,毗邻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该块体与四川盆地地壳的碰撞是引发汶川Ms8.0地震的直接原因.在汶川以北,沿着龙门山断裂的高速异常有利于破裂的发生和传递,而汶川以南地壳强度相对较弱,不易产生脆性破裂而引发地震,这可能是地震破裂自汶川向东北方向延伸、汶川以南缺少地震活动的重要原因.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动力成因与龙门山断裂两侧的构造差异有关,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下地壳强度较弱,青藏高原的向东运动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阻碍,迫使龙门山发生垂向变形,中下地壳厚度增加,莫霍面弯曲下沉,基底则褶皱抬升向山前盆地逆冲,地壳形变所产生的应力积累为汶川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部动力来源.
引用
收藏
页码:283 / 290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