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与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

被引:35
作者
李志伟 [1 ]
胥颐 [1 ]
黄润秋 [2 ]
郝天珧 [1 ]
徐亚 [1 ]
刘劲松 [1 ]
刘建华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试验室
[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P波速度; 地壳结构; 层析成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数据,使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以此为依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和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动力学性质与汶川Ms8.0地震的破裂起始点、震源深度以及破裂传播方向密切相关.龙门山西侧的彭灌杂岩体是地壳内部应变强度较大、易于应力长期积累的主要载体,汶川Ms8.0地震即位于彭灌杂岩体的南端,毗邻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该块体与四川盆地地壳的碰撞是引发汶川Ms8.0地震的直接原因.在汶川以北,沿着龙门山断裂的高速异常有利于破裂的发生和传递,而汶川以南地壳强度相对较弱,不易产生脆性破裂而引发地震,这可能是地震破裂自汶川向东北方向延伸、汶川以南缺少地震活动的重要原因.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动力成因与龙门山断裂两侧的构造差异有关,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下地壳强度较弱,青藏高原的向东运动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阻碍,迫使龙门山发生垂向变形,中下地壳厚度增加,莫霍面弯曲下沉,基底则褶皱抬升向山前盆地逆冲,地壳形变所产生的应力积累为汶川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部动力来源.
引用
收藏
页码:283 / 2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川西龙门山及邻区地壳上地幔远震P波层析成像 [J].
郭飚 ;
刘启元 ;
陈九辉 ;
刘立申 ;
李顺成 ;
李昱 ;
王峻 ;
齐少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46-355
[2]   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S波速度结构 [J].
胥颐 ;
黄润秋 ;
李志伟 ;
徐亚 ;
刘劲松 ;
刘建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29-338
[3]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 [J].
雷建设 ;
赵大鹏 ;
苏金蓉 ;
张光伟 ;
李凤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39-345
[4]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逆冲构造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J].
王绪本 ;
朱迎堂 ;
赵锡奎 ;
余年 ;
李坤 ;
高树全 ;
胡清龙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564-571
[5]   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远震P波接收函数和布格重力异常的联合解释 [J].
楼海 ;
王椿镛 ;
吕智勇 ;
姚志祥 ;
戴仕贵 ;
尤惠川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07-1220
[6]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J].
黄媛 ;
吴建平 ;
张天中 ;
张东宁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42-1249
[7]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J].
王卫民 ;
赵连锋 ;
李娟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03-1410
[9]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10]   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壳“管流”层的电磁探测证据 [J].
赵国泽 ;
陈小斌 ;
王立凤 ;
王继军 ;
汤吉 ;
万战生 ;
张继红 ;
詹艳 ;
肖骑彬 .
科学通报, 2008, (03) :34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