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条
庐枞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区意义
被引:76
作者:
谢智
李全忠
陈江峰
高天山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微量元素;
Sr-Nd-Pb同位素;
橄榄安粗岩;
岩石圈伸展;
双庙组;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7.02.008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从中生代到新生代,华北东部岩石圈地幔发生了减薄以及地球化学性质置换,而扬子地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也表现出类似的过程,对中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以及发生置换时的时空关系。庐枞火山岩出露于扬子地块东部,为一套包括粗玄岩–玄武粗安岩–粗面岩的富碱橄榄安粗岩系。研究了双庙组基性火山岩,这些岩石富集Rb,K,Sr,Th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87Sr/86Sr)i=0.7060~0.7063,εNd(t)=-3.9~-6.2,(206Pb/204Pb)i=17.788~18.125,(207Pb/204Pb)i=15.511~15.546,(208Pb/204Pb)i=37.735~38.184。在喷出地表过程中,火山岩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混染,因此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地幔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地幔源区具有同位素富集特征,表明火山岩源区曾受到地壳物质的影响,是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明显的结晶分异作用。庐枞火山岩的岩浆成分和源区特征反映该地区在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伸展和软流圈地幔上涌的演化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235 / 249
页数:1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