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留纪昆仑山地区构造古地理环境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14
作者
赵振明
李荣社
计文化
陈守建
机构
[1]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志留纪; 昆仑山地区; 构造-古地理环境; 成矿与找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1 [古地理学]; P611 [矿床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0709 ; 081803 ;
摘要
青藏高原北部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中,在昆仑山地区测得志留纪(S),奥陶纪—志留纪(O-S)剖面39条,剖面厚度从169m到8260m不等,地层的上下接触关系多为断层和角度不整合。从沉积环境、物质组成等方面,反映出昆仑地区从西向东古地理环境为滨浅海-深海-滨浅海-深海的分布特征。西昆仑温泉沟群(S1W)在英吉莎县西,以砂岩、板岩为主,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在麻扎一带,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板岩及硅质岩等,麻扎附近的石英片岩、砂板岩及灰岩中,含拉斑玄武岩,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深海相(俯冲带海沟沉积环境,麻扎一带),斜坡相浊积岩沉积(麻扎东、西一带),在麻扎一带叠复厚度8260m,向北西、南东方向变薄;东昆仑在木孜塔格峰北,该群为一套深海-半深海复理石沉积,由灰色、浅灰色浅变质各种岩屑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中晚志留世达坂沟群(S2-3D)在西昆仑为半深海到滨浅海沉积环境,在东昆仑沉积一套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以浅海环境为主。在若羌南的白干湖组(S1b)发育深海浮游生物——笔石,为深海相浊积岩,从下到上浊积扇向海推进,水体逐渐变深,属拉张环境下的深海弧后盆地沉积环境。在格尔木西南志留系赛什腾组(Ss)自下而上由大陆斜坡至陆隆和深海沉积到浅海的沉积环境演化,具有非扇大陆斜坡沉积类型,以远源浊积岩、半远洋沉积为特征,代表古海盆收缩到残留海盆阶段的沉积。布咯达坂峰东,加里东晚期(S3)同碰撞型二长花岗岩体锆石的LA-ICP-MSU-Pb年龄(421±3)Ma、(423±16)Ma。在格尔木东南的纳赤台群(OSN)超镁铁岩-辉绿岩墙-玄武岩-深水硅质岩构成早古生代的洋壳组合,具有蛇绿岩套特征。基性变玄武岩显示为洋中脊或洋岛环境。硅质岩的地球化学指标也显示为洋中脊或大洋盆地的远洋深水环境,超镁铁岩是古洋壳残片的地幔岩部分,变碎屑岩属大陆斜坡相沉积,碳酸盐岩具近岸沉积特点。格尔木东南纳赤台群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MORB)型,锆石SHRIMP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419±5)Ma,为S4。总体上,志留纪昆仑地区应是加里东运动之后在逐渐消失的残留洋,表现出复杂的多岛洋盆体系。这一构造古地理环境的确定,为该地区已经发现的矿床形成机制的研究和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284 / 1304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王建平 .
地质通报, 2008, 27 (12) :2057-2066
[2]   阿尔金断裂西南端走向及延伸的区域重力场制约 [J].
耿涛 ;
田黔宁 ;
杨汇群 ;
王凯 ;
杨怀英 .
中国地质, 2008, (05) :841-848
[3]   西昆仑西段温泉沟组浅变质地层中的笔石动物群 [J].
艾永亮 ;
王小玉 ;
王世炎 ;
陈瑞保 ;
杨荣华 .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3) :253-263
[4]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鲁如魁 ;
张国伟 ;
钟华明 ;
夏军 ;
童劲松 ;
余小俭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3) :752-761
[5]   东昆仑早泥盆世碰撞造山的侵入岩证据 [J].
赵振明 ;
马华东 ;
王秉璋 ;
拜永山 ;
李荣社 ;
计文化 .
地质论评, 2008, (01) :47-56
[6]   西昆仑柳什塔格峰西侧火山岩的特征、时代及地质意义 [J].
李博秦 ;
姚建新 ;
王炬川 ;
计文化 ;
韩芳林 .
岩石学报, 2007, (11) :2801-2810
[7]   塔里木地区奥陶纪原型盆地类型及其演化 [J].
何登发 ;
周新源 ;
张朝军 ;
阳孝法 .
科学通报, 2007, (S1) :126-135
[8]   从郭扎错断裂构造特征探讨阿尔金断裂带西延问题 [J].
鲁如魁 ;
张国伟 ;
钟华明 ;
童劲松 ;
夏军 ;
蔡小兵 .
中国地质, 2007, (02) :229-239
[9]   西昆仑麻扎—康西瓦一带温泉沟群的形成时代及物源区分析 [J].
李博秦 ;
姚建新 ;
高联达 ;
边小卫 ;
尹宗义 ;
崔建堂 ;
陈文西 .
地质通报, 2007, (04) :457-465
[10]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一种被忽略的盆地类型 [J].
赵锡奎 ;
雍自权 ;
李国蓉 ;
张小兵 ;
邓广君 ;
李坤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1) :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