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古隆起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关系

被引:54
作者
钟勇 [1 ,2 ]
李亚林 [1 ]
张晓斌 [1 ]
刘树根 [2 ]
巫芙蓉 [1 ]
刘定锦 [1 ]
邓小江 [1 ]
陈胜 [1 ]
杨飞 [1 ]
李小娟 [1 ]
蒋波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2]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 拉张槽; 下古生界-震旦系; 烃源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为深化对四川盆地基础地质的认识开展相关构造演化研究。通过震旦系顶界古构造恢复,对比分析拉张槽分布范围与各期川中古隆起分布范围,研究了古隆起演化与拉张槽的关系。以拉张槽和古隆起为主体可将四川盆地划分为12个区域。认为川中地区的隆起是伴随着早寒武世拉张槽由隆起转换为凹陷演化形成的,川西南地区在晚震旦世拉张槽隆升剥蚀阶段已具有雏形。拉张槽东西两侧是相互独立的构造区域,印支期(晚三叠世)古隆起与拉张槽具有北东向联合古隆起特征。此后演化特征仍具有差异性,特别是喜马拉雅期至今的演化过程中,川西南地区的隆升幅度远大于川中地区,致使现今构造特征表现为震旦系顶界构造川西南与川中分别位于同一隆起构造的高点和斜坡位置。因此,绵阳-长宁拉张槽对震旦系-下古生界原生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和川中古隆起对震旦系-下古生界古今油气藏的形成、调整和保存具有控制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703 / 71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川中古隆起龙王庙组特大型气田战略发现与理论技术创新 [J].
杜金虎 ;
邹才能 ;
徐春春 ;
何海清 ;
沈平 ;
杨跃明 ;
李亚林 ;
魏国齐 ;
汪泽成 ;
杨雨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 (03) :268-277
[2]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J].
李伟 ;
易海永 ;
胡望水 ;
杨庚 ;
熊璇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3) :8-15
[3]   构造运动对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李宗银 ;
姜华 ;
汪泽成 ;
王铜山 ;
鲁卫华 ;
吕宗刚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3) :23-30
[4]   四川盆地海相大气田和气田群成藏条件 [J].
韩克猷 ;
孙玮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 (01) :10-18
[5]   古地貌与不整合动态结合预测风化壳岩溶储集层分布——以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灯影组为例 [J].
汤济广 ;
胡望水 ;
李伟 ;
张光亚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 40 (06) :674-681
[6]   兴凯地裂运动对四川盆地灯影组优质储层的控制作用 [J].
宋金民 ;
刘树根 ;
孙玮 ;
武文慧 ;
王国芝 ;
彭瀚霖 ;
田艳红 ;
钟勇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0 (06) :658-670
[7]   四川盆地下组合张性构造特征 [J].
钟勇 ;
李亚林 ;
张晓斌 ;
刘树根 ;
刘定锦 ;
邓小江 ;
陈胜 ;
孙玮 ;
陈燕辉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0 (05) :498-510
[8]   兴凯地裂运动与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勘探 [J].
刘树根 ;
孙玮 ;
罗志立 ;
宋金民 ;
钟勇 ;
田艳红 ;
彭瀚霖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0 (05) :511-520
[9]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对震旦系成藏的控制 [J].
许海龙 ;
魏国齐 ;
贾承造 ;
杨威 ;
周天伟 ;
谢武仁 ;
李传新 ;
罗贝维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 (04) :406-416
[10]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特征 [J].
刘树根 ;
马永生 ;
蔡勋育 ;
徐国盛 ;
王国芝 ;
雍自权 ;
孙玮 ;
袁海锋 ;
盘昌林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4) :3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