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凹陷边界断层及成盆机制

被引:16
作者
张翠梅 [1 ]
刘晓峰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边界断层; 构造演化; 古近纪; 成盆机制; 南堡凹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边界断层特征对于盆地演化历史与成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揭示了南堡凹陷边界西南庄断层(XNZF)和柏各庄断层(BGZF)的关系,通过边界断层不同区段上产状、活动差异性分析以及与沉积中心和同沉积断层的空间匹配关系,揭示盆地古应力场演化和边界断层的性质,提出南堡凹陷的成盆机制。地震水平切片、重力异常分布和地震剖面显示了XNZF和BGZF在交汇处连续过渡,不存在主次分级和相互切割,表现为同一条断层(简称为西—柏断层)。但西—柏断层的XNZF区段断层倾角小,走向曲折,断面弯曲;BGZF则相反,倾角大,走向和断面平直。边界断层古落差的计算表明,XNZF古近纪整体活动强烈,BGZF仅始新世末期—渐新世在高柳构造带活动强烈。对比同沉积断层、沉积中心与边界断层三者的空间匹配关系发现: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Es3)—沙河街组二段(Es2)沉积时期,受NE向同沉积断层控制,沉积中心呈NE向展布,说明盆地呈NW向伸展;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Es1)—东营组(Ed)沉积时期,沉积中心展布有NE和NW两个方向,盆地NW向断层左旋走滑作用强烈,并伴随NW向伸展;新近系馆陶组(Ng)沉积以来,沉积中心受NEE和NW断层联合控制,表现为持续的走滑伸展作用。相应地南堡凹陷应力场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弱转换伸展期、强转换伸展期和稳定转换伸展期。研究认为XNZF沿BGZF左旋走滑方向上的伸展形成了南堡凹陷,提出了南堡凹陷古近纪新成因模式——转换伸展断层终止盆地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581 / 58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南堡凹陷柏各庄断层活动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 [J].
史冠中 ;
王华 ;
徐备 ;
姜华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 (01) :85-90
[2]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的背形负花状构造 [J].
刘晓峰 ;
董月霞 ;
王华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35 (06) :1029-1034
[3]   渤海湾盆地东部古近系层序地层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J].
冯有良 ;
周海民 ;
任建业 ;
郑和荣 ;
苗顺德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10) :1356-1376
[4]   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研究 [J].
范柏江 ;
刘成林 ;
柳广弟 ;
朱杰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5 (02) :13-17+21+108
[5]   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构造-沉积分析 [J].
张翠梅 ;
刘晓峰 ;
苏明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5) :829-834
[6]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新生代结构特征及构造动力学模式 [J].
李明刚 ;
漆家福 ;
杨桥 ;
徐田武 ;
陈刚 .
地球学报, 2009, 30 (02) :201-209
[7]   走滑断层作用对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控制 [J].
董月霞 ;
汪泽成 ;
郑红菊 ;
徐安娜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4) :424-430
[8]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构造样式成因与控油作用试验研究 [J].
周天伟 ;
翟瑞国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 (02) :10-14+639
[9]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 [J].
漆家福 .
中国地质, 2004, (01) :15-22
[10]   南堡凹陷北部断裂特征动力学分析 [J].
石振荣 ;
葛云龙 ;
秦风启 .
断块油气田, 2000, (04)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