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新生代结构特征及构造动力学模式

被引:33
作者
李明刚 [1 ,2 ]
漆家福 [1 ,2 ]
杨桥 [2 ]
徐田武 [3 ]
陈刚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
[3]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油区构造解析; 结构特征; 构造动力学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机制,本文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的古近系可视为发育在沧东断层上盘的地堑—地垒构造系统。不同区段的盆地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南区总体表现为两个地堑式断陷,断陷结构与基底断裂产状的变化有关;中区南部表现为由3条SE向倾斜的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系,向北变为地堑断陷结构;北区盆地结构主要受NE向和NW向断层控制,表现为半地堑或地堑断陷结构。在黄骅坳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盆地结构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01 / 20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济阳坳陷古近系层序界面构建样式、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动力学分析 [J].
苏宗富 ;
薛艳梅 ;
邓宏文 ;
郝明强 .
地球学报, 2008, (04) :459-468
[2]   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层序构成样式分析 [J].
廖远涛 ;
王振升 ;
肖敦清 ;
韦阿娟 ;
王家豪 ;
严德天 .
地球学报, 2008, (02) :221-227
[3]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机制:物理模拟和讨论[J]. 周建勋,周建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06)
[4]   大港歧口沿岸带前第三系构造体系探讨 [J].
郝银全 ;
潘懋 ;
常毓文 ;
谢培工 .
地球学报, 2005, (03) :223-228
[5]   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中深层储层孔隙发育及主控因素分析 [J].
常兴浩 ;
张枝焕 ;
李艳霞 ;
王泽中 ;
钟宁宁 ;
吴水平 ;
张秀川 .
地球学报, 2005, (01) :75-82
[6]   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 [J].
樊敬亮 ;
黄志全 ;
樊卫花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04) :536-541
[7]   黄骅盆地海岸线两侧构造线不连续之成因分析 [J].
樊敬亮 ;
漆家福 ;
高爱华 ;
曾钱帮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4, (03) :53-57
[8]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 [J].
漆家福 .
中国地质, 2004, (01) :15-22
[9]   黄骅盆地孔西构造带的构造演化特征 [J].
张俊 ;
杨攀新 ;
潘懋 ;
漆家福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 (04) :399-404
[10]   黄骅盆地孔西潜山前第三系基底内幕构造解释 [J].
漆家福 ;
杨池银 ;
张俊 ;
王子煜 ;
李建英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1) :30-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