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基本科学问题、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被引:23
作者
于贵瑞
王秋凤
方华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 耦合循环的关键过程; 耦合关系的形成机制; 生态系统生态学机制; 生物地理生态学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8 [生态系统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长期被关注的三大物质循环,它们表征着全球、区域及典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养分循环和水循环。然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相互联动、不可分割的耦合体系,在生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受多个生物、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本文在综合论述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关键过程,提出该研究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重点分析了植被-大气、土壤-大气和根系-土壤3个界面上碳、氮、水交换的生物物理过程,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生物学化学过程,制约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耦合关系的生态系统生态学机制,以及制约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空间格局耦联关系的生物地理生态学机制。在现有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机制的逻辑框架系统,讨论了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研究的主要技术途径与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683 / 698+682 +682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21]  
Nitrogen addition reduces soil respiration in a mature tropical forest in southern China[J] . JIANGMINGMO,WEIZHANG,WEIXINGZHU,PERGUNDERSEN,YUNTINGFANG,DEJUNLI,HUIWANG.Global Change Biology . 2007 (2)
[22]   不同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对光和CO2的响应与模拟 [J].
王建林 ;
于贵瑞 ;
房全孝 ;
姜德锋 ;
齐华 ;
王秋凤 .
生态学报, 2008, (02) :525-533
[23]  
Storage,Patterns and Controls of Soil Nitrogen in China[J]. A.MOHAMMAT.Pedosphere. 2007(06)
[24]   陆地生态系统氮状态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研究进展 [J].
任书杰 ;
曹明奎 ;
陶波 ;
李克让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4) :58-67
[25]   全球水循环研究进展 [J].
陆桂华 ;
何海 .
水科学进展, 2006, (03) :419-424
[26]   陆地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与过程管理研究 [J].
于贵瑞 ;
王秋凤 ;
于振良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5) :831-839
[27]   中国陆地生态信息空间化技术研究(Ⅰ)——气象/气候信息的空间化技术途径 [J].
于贵瑞 ;
何洪林 ;
刘新安 ;
牛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4) :537-544
[28]   生态系统管理学的概念框架及其生态学基础 [J].
于贵瑞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5) :787-794
[29]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J].
刘国华 ;
傅伯杰 ;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2000, (05) :733-740
[30]  
SCALING OF C:N:P STOICHIOMETRY IN FORESTS WORLDWIDE: IMPLICATIONS OF TERRESTRIAL REDFIELD‐TYPE RATIOS[J] . Megan E. McGroddy,Tanguy Daufresne,Lars O. Hedin.Ecology . 200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