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茅山遗址古稻田耕作遗迹研究

被引:32
作者
郑云飞
陈旭高
丁品
机构
[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茅山遗址; 稻田遗迹; 农田生态; 耕作方式; 土地生产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09 [农学史];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712 ; 060107 ;
摘要
通过大范围、多地点的钻孔调查,在浙江余杭茅山居住遗址周围发现了大面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耕作遗迹。基于土壤的植物种子和硅酸体分析,对古稻田生态进行了复原,对当时稻田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土壤中除了稻谷遗存,还发现有27种其他植物种实遗存,呈现出湿地稻作的农田植被生态景观。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土壤植物种子库密度分别为5400粒/m2和17138粒/m2,比新石器时代中期稻田土壤中的密度明显减少,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稻作农耕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的进步。在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植物群落中,多年生植物种群分别占68.18%和61.54%,水生、湿生植物种群分别占63.64%和65.38%。稻田土壤中高密度的炭屑以及以多年生和水生、湿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构成表明没有深耕的火耕水耨可能是当时农田的主要耕作方式。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土壤水稻硅酸体密度很高,分别为47000粒/g和42000粒/g,平均达44000粒/g。根据硅酸体与稻谷重量的关系,初步估算茅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单位面积产量约为141kg/亩,比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稻田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湖北省水稻田杂草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 [J].
魏守辉 ;
朱文达 ;
杨小红 ;
张朝贤 ;
李林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2 (02) :44-49
[2]   甘肃河西走廊早期冶炼活动及影响的炭屑化石记录 [J].
孙楠 ;
李小强 ;
周新郢 ;
赵克良 ;
杨青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2) :319-325
[3]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分析——植硅体、硅藻等化石证据 [J].
王淑云 ;
莫多闻 ;
孙国平 ;
史辰羲 ;
李明霖 ;
郑云飞 ;
毛龙江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2) :326-334
[4]   微炭屑的几种统计方法比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指示意义 [J].
李宜垠 ;
侯树芳 ;
赵鹏飞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2) :356-363
[5]  
亚热带稻田弃耕湿地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彭亿,李裕元,李忠武,叶芳毅,潘春翔,谢小立.应用生态学报. 2009(07)
[6]   陇东黄土高原北部全新世野火历史的木炭屑记录 [J].
谭志海 ;
黄春长 ;
庞奖励 ;
周群英 .
第四纪研究, 2008, (04) :733-738
[7]   Neolithic rice paddy from the Zhaojiazhuang site, Shandong, China [J].
Tetsuro UDATSU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24) :3376-3384
[8]   上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及其意义 [J].
郑云飞 ;
蒋乐平 .
考古, 2007, (09) :19-25+99+2
[9]   稻田土壤多年生杂草种子库研究 [J].
吴竞仑 ;
周恒昌 .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01) :89-96
[10]   浙江省水稻田杂草发生种类及危害 [J].
王强 ;
何锦豪 ;
李妙寿 ;
戴余有 ;
施德 ;
叶贵标 .
浙江农业学报, 2000, (06)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