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走廊早期冶炼活动及影响的炭屑化石记录

被引:22
作者
孙楠 [1 ,2 ]
李小强 [3 ]
周新郢 [3 ]
赵克良 [1 ,2 ]
杨青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早期冶炼; 炭屑化石; 显微结构; 木材种类; 环境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81 [古人类学]; Q914 [古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0709 ; 070903 ;
摘要
炭屑化石的显微结构研究是根据木材的解剖特征(组成木材的细胞与组织的形态和排列方式)确定燃烧植物的类型,重建古植被和古环境,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火石梁和缸缸洼青铜冶炼点位于河西走廊西北部、黑河流域下游巴丹吉林南缘沙地中,散布了大量的炭屑化石遗存。通过炭屑化石3个切面(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显微结构特征研究,比对现代切片标本和木材解剖图版,识别和确定炭屑化石的木材种属,确定2100~1860BC期间的青铜冶炼所用木材为柽柳、杨属、柳属、蓼科4种乔灌木植物,火石梁和缸缸洼地区大量乔、灌群落生长要比目前荒漠生态环境优越的多。先民的青铜冶炼活动导致乔木和灌木植物被大量砍伐,植被盖度急剧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1900BC左右杨属、柳属和蓼科乔灌木植物基本消失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319 / 32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河西走廊4200年以来青铜冶炼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 [J].
李小强 ;
纪明 ;
Dodson J ;
周新郢 ;
赵克良 ;
孙楠 ;
杨青 .
湖泊科学, 2010, 22 (01) :103-109
[2]   The record of cultivated rice from archaeobiological evidence in northwestern China 5000 years ago [J].
DODSON John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10) :1372-1378
[3]   科学工作假说(Working Hypothesis)是科学创新的基础 [J].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673-677
[4]   东北三江平原全新世火演化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 [J].
李小强 ;
赵宏丽 ;
闫敏华 ;
王升忠 .
地理科学, 2005, (02) :177-182
[5]   杨属地理分布与起源初探 [J].
龚固堂 .
四川林业科技, 2004, (02) :25-30
[6]   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破坏考 [J].
李并成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 (04) :125-134+162
[7]   利用炭屑显微结构复原青铜时代的植被 [J].
崔海亭 ;
李宜垠 ;
胡金明 ;
腰希申 ;
李旸 .
科学通报, 2002, (19) :1504-1507+1522
[8]   南海北部最近37ka以来天然火与气候 [J].
孙湘君 ;
李逊 ;
陈怀成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2) :163-168
[9]  
考古学文化论集[M]. 文物出版社 , 苏秉琦主编, 1993
[10]  
中国木材志[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成俊卿等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