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田异常高压演化研究

被引:11
作者
马德文 [1 ,2 ]
邱楠生 [1 ,2 ]
谢增业 [3 ]
许威 [1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4] 中原油田采油五厂
关键词
压力演化; 异常高压; 四川盆地; 川中地区; 须家河组;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1.05.00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典型气田的现今实测地层压力分析了异常高压发育的特征。以现今实测压力为约束,利用流体压实耦合方法恢复了须家河组气田主要储层的压力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超压的发育在总体上是逐渐增大的,其地层压力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150 Ma之前为常压阶段,地层压力等于静水压力;(2)150 Ma至100 Ma为压力增加超压发育阶段,在100 Ma时地层压力达到最大,压力系数在1.1~1.6之间;(3)100 Ma至今为压力降低超压发育阶段,该时期地层压力及静水压力都发生明显降低,但是超压仍继续发育,演化至今压力系数在1.4~2.0之间。研究表明,烃类的充注和构造抬升剥蚀事件是川中地区异常高压的主要成因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953 / 96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天然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D].汪华.成都理工大学.2009, 12
[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压力异常及其与天然气成藏关系研究.[D].李仲东.成都理工大学.2006, 02
[3]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郭正吾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4]  
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M].刘树根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5]  
Investigation of non-Darcy flow in tight-gas reservoirs with fractured wells.[J].Torsten Friedel;Hans-Dieter Voigt.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6, 3
[6]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 [J].
赵文智 ;
王红军 ;
徐春春 ;
卞从胜 ;
汪泽成 ;
高晓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2) :146-157
[7]   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 [J].
邓宾 ;
刘树根 ;
刘顺 ;
李智武 ;
赵建成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6 (06) :675-686
[8]   利用古温标恢复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 [J].
朱传庆 ;
徐明 ;
单竞男 ;
袁玉松 ;
赵永庆 ;
胡圣标 .
中国地质, 2009, 36 (06) :1268-1277
[9]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 [J].
卞从胜 ;
王红军 ;
汪泽成 ;
李永新 ;
朱如凯 ;
刘柳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5) :548-555+565
[10]   “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朱如凯 ;
袁选俊 ;
李伟 ;
张光亚 ;
张响响 ;
高晓辉 ;
刘柳红 ;
徐春春 ;
宋家荣 ;
李国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3) :30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