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4 条
利用古温标恢复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
被引:54
作者:
朱传庆
[1
,2
]
徐明
[1
,2
]
单竞男
[1
,2
]
袁玉松
[3
]
赵永庆
[4
]
胡圣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古热流法;
剥蚀量;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地层剥蚀量是沉积盆地埋藏史和热史重建中一个关键的参数。本文利用石油钻井的系统古温标(Ro)资料,并结合多种恢复方法,得出四川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剥蚀量。研究表明加里东期,川东南剥蚀量较大,达2000m。东吴运动时期,川西南、川东南等距二叠纪玄武岩喷发区较近地区的剥蚀量较大,分别在260~450m和800~900m;印支早期盆地整体遭受了抬升剥蚀作用,剥蚀厚度为100~500m。印支中、晚期龙门山地区褶皱剥蚀,H1、Y1等钻井该时期的地层剥蚀量超过2000m。燕山期周缘山系的继续隆升造成山前大范围地区的剥蚀;喜山期盆地周缘钻井的剥蚀量较大,在2000m左右,而早期古隆起上的钻井如GJ、J13、Z12等钻井的地层剥蚀量则较小,在1000m左右。可见,四川盆地不同地质时期及不同构造区位的剥蚀厚度都不尽相同,这一时空差异反映了构造运动对该区的差异影响。这一研究也表明,以系统的古温标资料(Ro)为基础,针对不同地质情况选用适当的反演方法并结合多种反演方法,能有效地恢复钻井在不同时期的剥蚀量。上述四川盆地各时期剥蚀地层厚度的恢复,对研究该区的构造、沉积和油气演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268 / 1277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