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

被引:123
作者
赵文智 [1 ]
王红军 [2 ]
徐春春 [3 ]
卞从胜 [2 ]
汪泽成 [2 ]
高晓辉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公司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不详
关键词
大范围斑块式成藏; 大面积连片式成藏; 经济性成藏; 天然气; 须家河组; 川中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广安、合川等典型气藏解剖研究为基础,对川中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机理等进行研究。川中须家河组天然气为"大范围斑块式"成藏:平缓构造背景和生储盖组合"三明治"结构为大面积成藏提供了基础,但源灶生气强度平面分布不均衡和储集层横向非均质性决定不能大面积连片式成藏,而是大范围斑块式成藏;白垩纪末期以来的整体抬升是一次重要的卸载排烃、成藏事件,成藏是大范围的,成岩和构造作用以后保留下来的有效储集空间是"斑块状"而非"席状"分布的,决定经济性的天然气成藏是"大范围斑块状"而非"大面积连片式"的。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具有源控性,天然气富集主要受气源灶、主砂体、构造背景和裂缝发育的联合控制,应细化气源灶研究,在高生气强度区内,寻找主砂体和裂缝共生发育带。此外,加强与须家河组一、三、五段源岩同期沉积砂体的评价研究,应有新气藏发现。图8参21
引用
收藏
页码:146 / 15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 [J].
邹才能 ;
陶士振 ;
朱如凯 ;
袁选俊 ;
李伟 ;
张光亚 ;
张响响 ;
高晓辉 ;
刘柳红 ;
徐春春 ;
宋家荣 ;
李国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3) :307-319
[2]   中国致密砂岩煤成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过程——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为例 [J].
张水昌 ;
米敬奎 ;
刘柳红 ;
陶士振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3) :320-330
[3]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J].
朱如凯 ;
赵霞 ;
刘柳红 ;
王雪松 ;
张鼐 ;
郭宏莉 ;
宋丽红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1) :46-55
[4]   中国中、低丰度大油气田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 [J].
赵文智 ;
汪泽成 ;
王红军 ;
王兆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35 (06) :641-650
[5]   基底断裂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中的作用 [J].
汪泽成 ;
赵文智 ;
李宗银 ;
江兴福 ;
李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5) :541-547
[6]   地层抬升剥蚀对油气成藏贡献初探 [J].
田丰华 ;
姜振学 ;
张晓波 ;
夏淑华 .
地质学报, 2007, (02) :277-283
[7]   四川盆地天然气特征及气源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梁英波 ;
马永生 ;
戴金星 ;
李剑 ;
周国源 .
地学前缘, 2006, (02) :234-248
[8]   煤吸附甲烷的特征曲线及其在煤层气储集研究中的作用 [J].
崔永君 ;
李育辉 ;
张群 ;
降文萍 .
科学通报, 2005, (S1) :76-81
[9]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香溪组二段和四段砂岩沉积模式 [J].
侯方浩 ;
蒋裕强 ;
方少仙 ;
郭贵安 ;
杨金利 .
石油学报, 2005, (02) :30-37
[10]   不同煤级煤对CH4、N2和CO2单组分气体的吸附 [J].
崔永君 ;
张群 ;
张泓 ;
张庆玲 .
天然气工业, 2005, (01) :61-6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