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花生脂肪酸组成的遗传变异及远缘杂交创造高油酸低棕榈酸花生新种质

被引:31
作者
姜慧芳
任小平
黄家权
雷永
廖伯寿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野生花生; 脂肪酸; 遗传变异; 远缘杂交; 种质创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2 [花生];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花生属19个近缘野生物种87份种质和113份栽野远缘杂交后代为材料,系统分析野生花生脂肪酸组成的遗传变异及其在栽培种花生脂肪酸改良中的潜力。结果表明,野生花生的棕榈酸含量与栽培种花生相似,硬脂酸和油酸含量略低于栽培种花生,亚油酸含量略高于栽培种。不同物种间以及同一物种内不同资源间的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A.rigonii棕榈酸含量较低,A.pusilla和A.duranensis油酸含量较高,A.batizocoi亚油酸含量较高,A.rigonii和A.duranensis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幅较大。发掘出油酸含量达60%以上的野生资源2份(19-6,A.duranensis和23-1,A.sp.),亚油酸含量达40%以上的资源7份,其中A.rigonii(编号为11-4)亚油酸含量高达48%,是目前所发现的花生资源中亚油酸含量最高的种质。远缘杂交后代脂肪酸的变异远远超过亲本间的差异,而且不同组合间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远缘杂交获得了6份油酸含量达64.0%以上且棕榈酸含量在8.5%以下的新种质,其中yz8913-8油酸含量达67.85%,比其栽培种亲本提高近30个百分点,且棕榈酸含量仅7.60%。SRAP检测表明,这6份远缘杂交后代除整合了亲本的DNA片段外,还产生了新的DNA片段,有的还丢掉了亲本的某些片段。农艺性状分析表明,其中4份种质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中国花生小核心种质的建立及高油酸基因源的发掘 [J].
姜慧芳 ;
任小平 ;
黄家权 ;
廖伯寿 ;
雷永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 (03) :294-299
[2]  
脂肪酸和脂质与人体健康[J]. 李铎.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3]  
脂肪酸和脂质与人体健康[J]. 李铎.国际学术动态. 2007 (05)
[4]   花生油酸亚油酸比值(O/L)的遗传分析 [J].
丁锦平 ;
韩柱强 ;
周瑞阳 ;
高国庆 ;
杨玉萍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 (03) :233-237
[5]   脂肪酸的营养功能 [J].
田永全 .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08) :51-52
[6]   花生油与橄榄油营养价值的比较 [J].
姚云游 .
中国油脂, 2005, (04) :66-68
[7]   花生脂肪酸组分的遗传效应研究 [J].
万勇善 ;
谭忠 ;
范晖 ;
李向东 ;
张高英 ;
刘风珍 ;
王溯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2, (01) :27-29
[8]   美国大花生脂肪酸的遗传分析 [J].
禹山林 ;
TGIsleib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0, (01) :35-38
[9]   花生油脂品质及含油量、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间的相关分析 [J].
姜慧芳 ;
段乃雄 .
花生科技, 1993, (02) :5-6
[10]   我国花生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鉴定 [J].
刘桂梅 ;
梁泽萍 .
中国油料, 1993, (0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