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56
作者
赵靖舟
王力
孙兵华
白玉彬
吴伟涛
机构
[1]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演化; 上古生界; 榆林气田; 致密砂岩气藏; 天然气藏形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构造演化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大体经历了中三叠世平缓构造发育、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古隆起发育和现今斜坡形成3个阶段。其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上古生界古隆起可能形成于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加强于侏罗纪燕山早期运动,弱化于早白垩世末的燕山晚期运动,改造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该古隆起由于与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生气、排气高峰期匹配很好,因而成为当时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区,已发现的榆林大气田和大牛地大气田即位于该古隆起部位,说明成藏关键时期古隆起背景的存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气田的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但现今构造面貌对气藏分布基本上不起控制作用。气藏类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为致密砂岩连续型非常规气藏,具有广覆式生烃、"蒸发式"排烃、近距离运移、大面积成藏的特点,古隆起区是这种连续型气藏的一个重要"甜点"区。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的确认,预示着鄂尔多斯盆地拥有更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更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875 / 88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低渗透高含水饱和度砂岩气藏气水分布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 [J].
位云生 ;
邵辉 ;
贾爱林 ;
何东博 ;
季丽丹 ;
樊茹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 (05) :822-826
[2]   致密砂岩气藏高渗透带与古构造关系探讨——以川中川南过渡带内江—大足地区上三叠统须二段致密砂岩气藏为例 [J].
罗文军 ;
李延钧 ;
李其荣 ;
杨坚 ;
袁霞 ;
郭瑞超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01) :70-74
[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源灶评价 [J].
郑松 ;
陶伟 ;
袁玉松 ;
邹艳荣 ;
王云鹏 ;
赵长毅 ;
胡圣标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3) :440-446
[4]   陕北地区中生界石油补偿成藏规律研究 [J].
武富礼 ;
赵靖舟 ;
闫世可 ;
郭德运 ;
杨县超 ;
曹金舟 ;
孟祥振 .
石油学报, 2007, (03) :23-26+31
[5]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J].
赵靖舟 ;
武富礼 ;
闫世可 ;
顾根深 ;
郭德运 ;
杨县超 .
石油学报, 2006, (05) :24-27+34
[6]   论隆起背景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区三叠系油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J].
赵靖舟 ;
杨县超 ;
武富礼 ;
时保宏 .
地质学报, 2006, (05) :648-655
[7]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气田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 [J].
付金华 ;
魏新善 ;
石晓英 .
天然气工业, 2005, (04) :9-11+2
[8]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生成 [J].
刘新社 ;
席胜利 ;
付金华 ;
王涛 ;
王欣 .
天然气工业, 2000, (06) :19-23+9
[9]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聚集特征 [J].
闵琪 ;
付金华 ;
席胜利 ;
刘新社 ;
王涛 ;
姬红 ;
李燕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4) :26-29+110
[10]   伸展构造及其反转作用 [J].
刘和甫 .
地学前缘, 1995, (01) :1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