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岷江上游滑坡触发因素分析

被引:19
作者
李艳豪
蒋汉朝
徐红艳
梁莲姬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四川岷江上游; 滑坡成因; 地震; 暴雨; 滑坡坡形; 复发间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以高山峡谷为地貌特征的岷江上游地区人口密集,在晚更新世以来发生了数以万计的滑坡,探讨该地区滑坡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意义重大。文中从区域降雨特点、滑坡坡形特点、地震震级大小与滑坡面积的对应关系以及叠溪已恢复地震记录的周期性分析等方面入手展开探索性研究。在降雨方面,与滑坡灾害严重的尼泊尔相比,岷江上游无论是累积降雨量还是日降雨量均未达到触发滑坡的关键阈值。在坡形方面,岷江上游的滑坡不具有暴雨触发滑坡形成的坡底峡谷地形特征,而具有地震触发滑坡形成的自上而下较为平坦的坡面特征。在震级大小与滑坡面积的对应关系中,岷江上游的大面积滑坡分布支持地震触发,与暴雨触发的局部小面积滑坡形成鲜明对比。在叠溪已恢复地震记录的周期分析中,我们获得能够导致该地区软沉积物变形的>5.0或5.5级地震的复发周期集中于二三十年,而引发大面积滑坡的可能类似汶川特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2.6ka。这与中等—特大地震以及滑坡面积随地震震级一般呈现指数增长关系相吻合。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岷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发育的大量滑坡由降雨触发的可能性很小,绝大部分可能为地震触发。这一初步认识有待今后的细致研究进一步验证。
引用
收藏
页码:1147 / 116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1]   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研究意义 [J].
王兰生 ;
王小群 ;
许向宁 ;
崔杰 ;
沈军辉 ;
张志龙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5) :998-1010
[3]  
Landslide Hazard Mapping Using GIS and Weight of Evidence Model in Qingshui River Watershed of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Struck Region[J]. 许冲,徐锡伟,戴福初,肖建章,谭锡斌,袁仁茂.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2(01)
[4]   岷江上游堰塞湖沉积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成因讨论 [J].
张斌 ;
王萍 ;
王建存 .
地震研究, 2011, 34 (01) :67-74
[5]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J].
黄润秋 ;
李为乐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9, 20 (03) :1-7
[6]   汶川地震内外动力耦合及灾害实例 [J].
张永双 ;
石菊松 ;
孙萍 ;
姚鑫 .
地质力学学报, 2009, 15 (02) :131-141
[7]   5.12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河道的影响——以都江堰—汶川河段为例 [J].
葛永刚 ;
庄建琦 .
地质科技情报, 2009, 28 (02) :23-28
[8]   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 [J].
冉勇康 ;
陈立春 ;
陈桂华 ;
尹金辉 ;
陈杰 ;
宫会玲 ;
史翔 ;
李陈侠 .
地震地质, 2008, (03) :630-643
[9]   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 [J].
李晓 ;
李守定 ;
陈剑 ;
廖秋林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09) :1792-1806
[10]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J].
殷跃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04) :43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