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第四纪柴达木盆地东部古湖泊高湖面光释光年代学

被引:14
作者
樊启顺 [1 ,2 ]
赖忠平 [1 ]
刘向军 [1 ,2 ]
孙永娟 [1 ,2 ]
隆浩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盐湖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古高湖面; 光释光年代学; 柴达木盆地东部; 晚第四纪;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0.11.011
中图分类号
P343.3 [湖泊、水库];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070902 ;
摘要
高湖面是湖泊演化的鼎盛期,指示区域的温暖湿润气候。关于青藏高原湖泊高湖面的年代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要是基于14C测年)认为在氧同位素三阶段晚期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大湖期"或"泛湖期",并且其温度和降水可能比全新世还高。另一种观点(主要基于释光、铀系测年等)认为青藏高原湖泊的最高古湖面出现在氧同位素五阶段,之后湖面逐渐下降。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其高湖面年代的研究可为认识青藏高原环境演化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托素湖和尕海湖高出现代湖面的湖相沉积和湖岸砂堤为研究对象,利用石英光释光测年方法建立其年代序列。根据沉积物沉积特征和光释光年代结果认为,尕海湖和托素湖古高湖面出现在82~73ka、63~55ka、34.4ka和全新世早期。通过与青藏高原及周边湖泊高湖面年代记录对比,认为尕海湖和托素湖的最高湖面主体出现在氧同位素五阶段,之后湖面逐渐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1652 / 166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晚第四纪“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的初步研究 [J].
陈发虎 ;
范育新 ;
春喜 ;
DBMadsen ;
CGOviatt ;
赵晖 ;
杨丽萍 ;
孙洋 .
科学通报, 2008, (10) :1207-1219
[2]   青藏高原甜水海盆地MIS 3阶段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 [J].
李世杰 ;
张宏亮 ;
施雅风 ;
朱照宇 .
第四纪研究, 2008, (01) :122-131
[3]   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J].
王富葆 ;
马春梅 ;
夏训诚 ;
曹琼英 ;
朱青 .
第四纪研究, 2008, (01) :150-153
[4]   西藏高原扎布耶盐湖128ka以来沉积特征与古环境记录 [J].
郑绵平 ;
袁鹤然 ;
刘俊英 ;
李延河 ;
马志邦 ;
孙青 .
地质学报, 2007, (12) :1608-1617+1779
[5]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年代学研究 [J].
张虎才 ;
雷国良 ;
常凤琴 ;
樊红芳 ;
杨明生 ;
张文翔 .
第四纪研究, 2007, (04) :511-521
[6]   晚冰期以来青海湖地区气候变迁受西南季风控制的介形类壳体氧同位素证据 [J].
刘兴起 ;
沈吉 ;
王苏民 ;
王永波 ;
刘卫国 .
科学通报, 2006, (22) :2690-2694
[7]   青藏高原第四纪泛湖期与古气候 [J].
郑绵平 ;
袁鹤然 ;
赵希涛 ;
刘喜方 .
地质学报, 2006, (02) :169-180
[8]   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与气候变迁 [J].
朱大岗 ;
孟宪刚 ;
赵希涛 ;
邵兆刚 ;
杨朝斌 ;
马志邦 ;
吴中海 ;
王建平 .
中国地质, 2004, (03) :269-277
[9]  
Evolution of an Ancient Large Lake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J]. ZHU Dagang, MENG Xiangang, ZHAO Xitao, SHAO Zhaogang,XU Zufeng, YANG Chaobin, MA Zhibang, WU Zhonghai, WU Zhenhan and WANG Jianping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Jiangx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Nanchang, Jiangxi 330201Tibet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 Lhasa, Tibet 85000
[10]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铀系年代学研究 [J].
马志邦 ;
赵希涛 ;
朱大岗 ;
吴中海 .
地球学报, 2002, (04) :3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