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煤山P/T之交碳同位素对有机碳埋藏的指示意义

被引:14
作者
黄俊华
罗根明
白晓
汤新燕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碳同位素; 碳循环; 有机碳埋藏;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碳酸盐碳同位素和有机(干酪根)碳同位素记录,结合碳循环模式,计算得到了浙江煤山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第23-40层的有机碳埋藏分数forg.在第23-24层和第27-29层下部出现forg的两个高峰值,与绿硫细菌反映的两个缺氧环境条件相对应.在第25-26层和第32-34层出现两个forg低谷值,与2-甲基藿烷指示的两次蓝细菌繁盛(第26层和第29层上部到第34层)基本吻合.这些结果反映了forg与埋藏时的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forg与总有机碳含量TOC的关系比较复杂,一些TOC较高的层位(如第26层)forg却较低,而一些TOC较低的层位(如第27层)forg却较高,反映了原始生产力对TOC的重要贡献.根据原始生产力和forg得到的原始有机埋藏量,可以校正现今测得的残余TOC.本次研究结果说明,同步有机-无机碳同位素分析,在建立一定碳循环模型的基础上,计算有机碳埋藏分数,可有效指示有机质埋藏状态,进而为建立生物-环境-有机碳埋藏的耦合关系模型提供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767 / 77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菌藻类繁盛:晚泥盆世大灭绝的疑凶? [J].
徐冉 ;
龚一鸣 ;
汤中道 .
地球科学, 2006, (06) :787-797
[2]   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奥陶纪优质烃源岩沉积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碳氧同位素新证据 [J].
张水昌 ;
R L WANG ;
金之钧 ;
张宝民 ;
王大锐 ;
边立曾 .
地质学报, 2006, (03) :459-466
[3]   塔河油田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J].
高波 ;
范明 ;
刘文汇 ;
南青云 ;
张殿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5) :618-622
[4]   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的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气源对比 [J].
戴金星 ;
李剑 ;
罗霞 ;
张文正 ;
胡国艺 ;
马成华 ;
郭建民 ;
葛守国 .
石油学报, 2005, (01) :18-26
[5]   海相沉积有机质的碳同位素记录及其环境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J].
腾格尔 ;
刘文汇 ;
徐永昌 ;
陈践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5) :11-16
[6]   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扬子地台北缘碳同位素研究 [J].
郭庆军 ;
刘丛强 ;
Harald Strauss ;
Tatiana Goldberg .
地球学报, 2004, (02) :151-156
[7]   富钴结壳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古海洋意义 [J].
史跃中 ;
胡超涌 ;
方念乔 ;
黄俊华 .
地球科学, 2004, (02) :148-150+156
[8]   华南二叠纪末缺氧海水中的有毒气体与生物集群绝灭 [J].
李玉成 ;
周忠泽 .
地质地球化学, 2002, (01) :57-63
[9]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J].
殷鸿福 ;
张克信 ;
童金南 ;
吴顺宝 ;
杨遵仪 .
中国基础科学, 2001, (10) :12-25
[10]  
The fluctuating environ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episodic biotic crisis during the Permo/Triassic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microbial biomarkers in Changxing, Zhejiang Province[J] . XianYu Huang,Dan Jiao,LiQiang Lu,ShuCheng Xie,JunHua Huang,YongBiao Wang,HongFu Yin,HongMei Wang,KeXin Zhang,XuLong Lai.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 200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