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研究

被引:27
作者
王璐 [1 ]
余小鸣 [2 ]
机构
[1] 北京市西城区卫生监督所
[2] 北京大学儿童与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关键词
校外青少年; 艾滋病; 健康教育; 系统分析;
D O I
10.13419/j.cnki.aids.2016.07.13
中图分类号
R512.9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AIDS)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效果,为对该人群开展有效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根据文献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中文相关数据库,结合文献追溯,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公开发表的、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干预性研究,应用Revman 5.0软件分析,综合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8篇,涉及11 004名校外青少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后,校外青少年对"与AIDS患者共餐不传播艾滋病"、"使用安全套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风险"的知晓率,以及"预防艾滋病感染的积极态度"分别提高了34%[95%可信区间(CI):23%45%)]、32%(95%CI:19%44%)和24%(95%CI:10%39%),"末次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上升了13%(95%CI:1%25%)。结论健康教育对提高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效果较为肯定,对改善其预防艾滋病态度和降低高危行为的效果稍差。应在适宜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型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降低校外青少年感染、传播艾滋病的风险。
引用
收藏
页码:532 / 535+542 +54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ration and HIV Risky Behavio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turning Migrants and Non Migrants Based on Rural Out-of-school Youth in Jilin; China.[J].ZHU Guang Rong;JI Cheng Ye;YANG Xing Hua;.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5, 06
[2]   15~24岁校外未婚青年异/同性间性行为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 [J].
胡塔静 ;
左霞云 ;
廉启国 ;
王子亮 ;
余春艳 ;
涂晓雯 ;
程艳 ;
楼超华 .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5, 34 (01) :23-27
[3]   关于北京地区流动青少年艾滋病抗体检测需求的定性研究 [J].
温萌萌 ;
朱广荣 ;
孙霄 ;
苏金星 ;
申跃峰 ;
石凯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4, 18 (12) :1203-1205+1228
[4]   城市16~20岁务工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吕冰琪 ;
余小鸣 ;
高素红 ;
张淑平 ;
周晓梅 ;
曾芳玲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4, (06) :572-575
[5]   我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J].
赵二江 ;
崔丹 ;
梁淑英 ;
郭金玲 ;
王宇明 ;
陆维权 .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20) :4105-4109
[6]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危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J].
李方波 ;
卫薇 ;
常春 .
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 (05) :348-350
[7]   同伴影响在校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中的作用 [J].
朱广荣 ;
季成叶 ;
冯博文 .
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12) :1082-1083+1085
[8]   北京校外流动人口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脆弱性构成分析 [J].
王超 ;
马迎华 ;
丁素琴 .
中国学校卫生, 2007, (10) :873-876
[9]   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及其社会影响因素 [J].
胡虹 ;
陈磊 ;
常春 .
疾病控制杂志, 2007, (04) :333-335
[10]   利用基层计划生育网络开展校外青少年性病/艾滋病干预 [J].
叶汉风 .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2, (08) :45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