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西南低涡持续性暴雨的诊断分析

被引:31
作者
胡祖恒 [1 ]
李国平 [1 ]
官昌贵 [2 ]
王红丽 [3 ]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2] 纳溪区气象局
[3] 贵州省气象局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湿Q矢量; 视热源; 视水汽汇;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FY-2E卫星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西南低涡及伴随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700 hPa中尺度切变线和暖湿气流为MCS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地面降水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MCS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原因;暴雨中心集中在TBB冷云区或边缘梯度密集带。在西南低涡发展过程中,MCS有利于激发上升气流,中低层的上升气流和正涡度配合利于热量和水汽垂直输送,高层的辐散进一步促使MCS的发展。水平涡度平流和涡度垂直输送项的配置影响上升气流和涡旋系统的发展,MCS对西南低涡的移动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无MCS伴随发展时,对流活动对热量和水汽的输送能力迥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1]  
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M]. 气象出版社 , 李国平, 2007
[12]   陕西中部一次超强雷暴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J].
罗慧 ;
刘勇 ;
冯桂力 ;
王仲文 ;
马启明 ;
吴林荣 .
高原气象 , 2009, (04) :816-826
[13]   凝结潜热与地表热通量对一次西南低涡暴雨影响分析 [J].
段海霞 ;
陆维松 ;
毕宝贵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315-1323
[14]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顾清源 ;
周春花 ;
青泉 ;
张驹 .
气象, 2008, (04) :39-47
[15]   2004年9月川渝大暴雨期间西南低涡结构及其环境场的分析 [J].
赵思雄 ;
傅慎明 .
大气科学, 2007, (06) :1059-1075
[16]   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及其应用 [J].
刘汉华 ;
寿绍文 ;
周军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1) :86-93
[17]   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作用的个例诊断 [J].
陈忠明 ;
闵文彬 ;
缪强 ;
何光碧 .
高原气象, 2004, (01) :75-80
[18]   梅雨锋上引发暴雨的低压动力学研究 [J].
张凤 ;
赵思雄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02) :143-156
[19]   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 [J].
程麟生 ;
冯伍虎 .
高原气象, 2002, (04) :337-347
[20]   热带气旋与西南低涡相互作用的个例研究 Ⅰ.诊断分析 [J].
陈忠明 ;
黄福均 ;
何光碧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2, (03) :35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