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山洪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7
作者
丁海容 [1 ,2 ]
李勇 [1 ]
赵国华 [1 ]
马超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
[2]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岷江上游; 暴雨; 震后山洪; 发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43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TV87 [防洪工程];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0837 ; 081504 ;
摘要
采用了岷江上游15个水文站的多年径流资料及降雨资料,探析了岷江上游降水量-径流量的相关关系,分析了该流域洪水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流域2010年"8.13"、"8.18"洪水的发育情况与汶川地震对洪水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震后山洪特征表现为:①岷江上游属于汶川地震带,为该区山洪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②震后植被覆盖率降低是洪水加剧的重要条件;③震后强降水是特大山洪发育的诱发因素;④地震滑坡淤堵河道后溃决,加剧了洪水的突发性、破坏性;⑤震后该流域洪水发生的临界雨量明显降低,洪水量和频率将加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岷江上游水沙变化与森林破坏的关系研究.[D].张启东.西南大学.2006, 10
[2]   四川省北川县暴雨泥石流的发育与汶川地震的响应特征 [J].
铁永波 ;
唐川 .
灾害学, 2011, 26 (04) :73-75+81
[3]   地震滑坡研究回顾与展望 [J].
李为乐 ;
伍霁 ;
吕宝雄 .
灾害学, 2011, 26 (03) :103-108
[4]   四川都江堰龙池“8·13”八一沟大型泥石流灾害研究 [J].
马煜 ;
余斌 ;
吴雨夫 ;
张健楠 ;
亓星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1, 43(S1) (工程科学版) :92-98
[5]   汶川强震区都江堰市双养子沟泥石流调查 [J].
吴雨夫 ;
余斌 ;
马煜 ;
张惠惠 ;
褚胜名 ;
李丽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 9 (03) :13-17
[6]   2010年“7.18”岷江暴雨洪水浅析及预报实践 [J].
吴垠 ;
王玲 .
人民长江, 2011, (06) :18-20+52
[7]   成都市灾害性山洪泥石流临界降雨量特征 [J].
胡桂胜 ;
陈宁生 ;
杨成林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0 (01) :95-101
[8]   汶川震区映秀镇“8·14”特大泥石流灾害调查 [J].
唐川 ;
李为乐 ;
丁军 ;
黄翔超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36 (01) :172-180
[9]   震后灾害链生机制及其对汶川地震城镇重建的影响 [J].
向灵芝 ;
崔鹏 ;
方华 .
灾害学, 2010, 25(S1) (S1) :278-281
[10]   汶川Ms8.0级地震的水系响应 [J].
李勇 ;
黄润秋 ;
周荣军 ;
曹叔尤 ;
DENSMORE Alexander L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 42 (05) :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