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主义:“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

被引:110
作者
王志军 [1 ]
陈丽 [2 ]
机构
[1] 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
[2]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教育理论; 创新实践; 教育哲学; 教育信息化; 本体论; 联通主义; 学习理论; 生态体系;
D O I
10.13541/j.cnki.chinade.2019.08.002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信息化2.0阶段涌现出来的新实践,正在变革着教育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人类对教育本体论的认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正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复杂,我们需要重新追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问题。本研究回顾了人类教育的变革与教育本体论发展,指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必须正视教育的复杂性问题。进一步结合对"互联网+教育"创新特征与本质的分析,提出"联通主义"是"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基于对该本体论的认识,"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实践包括三条核心思路。其一为学习视角层面的联通,即认知、概念、社会三类网络的联通与创新;其二为教学层面的联通,即以资源共享、开放大学与混合式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其三为组织生态层面的联通,即以自组织、社区化教育等新业态发展为代表的教育新生态。研究最后分析了联通主义本体论的价值以及教育理论创新的方向。本研究是对"联通主义"从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到"互联网+教育"本体论的发展。这一发展可以使得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从科学世界走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关注生活世界中教育的复杂性问题,让整个教育体系有效联通真实生活与实践。同时,基于此不仅有助于构建适应未来高度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对应人才培养体系与教育教学体系,以及面向学习者发展的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建构系统的"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和教育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当然,这期间还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深入探索。
引用
收藏
页码:1 / 9+26+92 +2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互联网+教育”的知识观:知识回归与知识进化[J]. 陈丽,逯行,郑勤华.中国远程教育. 2019(07)
[2]   社群化学习:“互联网+”时代成人学习新方式 [J].
王志军 ;
刘璐 .
终身教育研究, 2018, 29 (06) :62-68
[3]   以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现文化自信 [J].
何克抗 .
中国远程教育, 2018, (09) :17-19
[4]   教育信息化2.0: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趋势与方向 [J].
陈丽 .
中国远程教育, 2018, (09) :6-8
[5]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互联网+教育”要素与功能研究 [J].
刘革平 ;
余亮 ;
龚朝花 ;
吴海燕 .
电化教育研究, 2018, 39 (09) :37-42+74
[6]   人工智能2.0与教育的发展 [J].
潘云鹤 .
中国远程教育, 2018, (05) :5-8+44+79
[7]   如何理解教育哲学——与保罗·斯坦迪什教授的对话 [J].
迟艳杰 ;
保罗斯坦迪什 .
教育学报, 2018, 14 (02) :3-6
[8]   学习与教育研究中的理论之争——建立学习的复杂系统概念化框架 [J].
迈克尔J雅各布森 ;
摩奴卡普木 ;
彼得赖曼 ;
张婧婧 ;
王雨晨 ;
曹鹭 .
开放学习研究, 2018, 23 (02) :1-8
[9]   复杂性理论视阈下的教育研究及其变革 [J].
尹超 ;
和学新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37 (25) :12-16
[10]   “互联网+”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 [J].
陈丽 ;
李波 ;
郭玉娟 ;
彭棣 .
电化教育研究, 2017, 38 (05) :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