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类型碳格局变化及影响因子

被引:24
作者
杜虎 [1 ,2 ]
宋同清 [1 ,2 ]
曾馥平 [1 ,2 ]
王克林 [1 ,2 ]
彭晚霞 [1 ,2 ]
付威波 [1 ,2 ,3 ]
李莎莎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3] 不详
关键词
碳储量; 影响因子; 植被类型; 喀斯特峰丛洼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草地、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种植被类型碳格局及其土壤碳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草地、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类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为133.84、160.79、179.08和261.24 Mg C/hm2,其中植被碳储量为5.02、6.59、20.87和60.20 Mg C/hm2,占总碳储量的3.75%—23.04%,随植被正向发展而增加;地被物碳储量为1.76、0.95、2.60和0.82 Mg C/hm2,仅占总碳储量的0.32%—1.45%;土壤层碳储量为127.06、153.25、151.61和200.21 Mg C/hm2,占76.64%—94.93%,随植被正向发展呈增加趋势,但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贡献率减少;由草地向原生林发展过程中,地下部分碳储量均大于地上部分碳储量,地上部分所占比例逐渐提高,地下部分所占比例逐渐减少;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与土壤容重、土壤深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喀斯特峰丛洼地石灰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稳性团聚的分布关系密切,土壤氮素是影响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2 mm细根和土壤微生物对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658 / 466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碳储量与格局特征
    宫超
    汪思龙
    曾掌权
    邓仕坚
    陈建平
    龙康寿
    [J].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9) : 1935 - 1941
  • [2] 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重要性、现状与趋势
    刘丛强
    郎赟超
    李思亮
    朴何春
    涂成龙
    刘涛泽
    张伟
    朱书法
    [J]. 地学前缘, 2009, 16 (06) : 1 - 12
  • [3] 川西亚高山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格局
    鲜骏仁
    张远彬
    王开运
    胡庭兴
    杨华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 (02) : 283 - 290
  • [4] 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简介
    丁仲礼
    傅伯杰
    韩兴国
    葛全胜
    郭正堂
    王毅
    樊杰
    黄耀
    于贵瑞
    蔡祖聪
    史学正
    顾行发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 24 (01) : 8 - 17
  • [5]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贮量和碳通量
    常宗强
    冯起
    司建华
    李建林
    苏永红
    [J]. 生态学杂志, 2008, (05) : 681 - 688
  • [6] 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与重建模式
    彭晚霞
    王克林
    宋同清
    曾馥平
    王久荣
    [J]. 生态学报, 2008, (02) : 811 - 820
  • [7] 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进展
    刘满强
    胡锋
    陈小云
    [J]. 生态学报, 2007, (06) : 2642 - 2650
  • [8] 川西山地主要人工林种群根系生物量与生产力
    刘兴良
    马钦彦
    杨冬生
    史作民
    宿以明
    周世强
    刘世荣
    杨玉坡
    [J]. 生态学报, 2006, (02) : 542 - 551
  • [9] 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
    周莉
    李保国
    周广胜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1) : 99 - 105
  • [10] 中国农田的温室气体排放
    李长生
    肖向明
    S.Frolking
    B.MooreⅢ
    W.Salas
    邱建军
    张宇
    庄亚辉
    王效科
    戴昭华
    刘纪远
    秦小光
    廖柏寒
    R.Sass
    [J]. 第四纪研究, 2003, (05) : 493 -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