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西部凹陷南段成岩相分析与优质储层预测

被引:30
作者
孟元林 [1 ]
高建军 [1 ]
刘德来 [2 ]
牛嘉玉 [3 ]
孙洪斌 [4 ]
周玥 [1 ]
鞠俊成 [3 ]
王粤川 [1 ]
机构
[1] 大庆石油学院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关键词
优质储层; 次生孔隙发育带;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成岩模拟; 沉积微相; 西部凹陷; 渤海湾盆地;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6.02.004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储层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资料表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新生界储层在纵向上发育三个次生孔隙带。从而在一个普遍低孔渗背景下,形成了孔隙度相对较高的优质储层。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与控制。他们形成于河口坝、辫状分流河道以及心滩沉积微相,目前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发育溶蚀成岩相。该文通过模拟古地温、镜质组反射率、甾烷异构化率和自生石英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预测了西部凹陷南段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横向展布。通过成岩相图和沉积相图的叠合,预测了沙三中亚段优质储层的分布。预测结果表明,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斜坡区的中部。
引用
收藏
页码:185 / 1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1]   成岩作用对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以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2砂岩为例 [J].
罗静兰 ;
张晓莉 ;
张云翔 ;
李玉宏 ;
武富礼 .
沉积学报, 2001, (04) :541-547
[12]   地下孔隙率和渗透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J].
黄思静 ;
侯中健 .
沉积学报, 2001, (02) :224-232
[13]   龙虎泡地区高台子油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岩孔隙演化的影响 [J].
王宝清 ;
张荻楠 ;
刘淑芹 ;
周永炳 ;
金曙光 .
沉积学报, 2000, (03) :414-418+423
[14]   东北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J].
李捷 ;
王海云 .
沉积学报, 1999, (04) :94-98
[15]   碎屑储集岩成岩演化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特征——以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地区为例 [J].
王琪 ;
史基安 ;
薛莲花 ;
陈国俊 .
沉积学报, 1999, (04) :87-93
[16]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深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 [J].
李琳 ;
任作伟 ;
孙洪斌 .
石油学报, 1999, (06) :9-15+104
[18]   碎屑岩储集层溶蚀型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刘林玉 ;
陈刚 ;
柳益群 ;
邸世祥 ;
薛祥煦 .
沉积学报, 1998, (02) :97-101
[19]   构造、沉积与成岩综合一体化模式的建立——以松南梨树地区后五家户气田为例 [J].
于兴河 ;
郑浚茂 ;
宋立衡 ;
肖海燕 ;
张玉明 .
沉积学报, 1997, (03) :10-15
[20]   辽河盆地沙河街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作用对孔隙演化控制机理研究 [J].
薛莲花,史基安,晋慧娟 .
沉积学报, 1996, (02) :104-111